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0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种大历史观,思考总结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伟大社会革命实践,提出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系列论述,概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全部成果,阐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革命论、列宁“改良主义”革命观,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篇章,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历史潮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2.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应当对邓小平首倡这一伟大变革的历程和创新成果作出总结,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经济体制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创了市场是资源配置有效方式和经济发展最好手段的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战略,开创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形态和发展的更高阶段。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3.
当代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从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世界发展变革的进程,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变革创新才能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坚定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变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于:按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政治制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的原则,总结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成功,要坚持渐进改造完善,稳步分层推进,注重细节建设的方针。  相似文献   
54.
共产党要在长期执政中,迎接挑战、战胜风险,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社会变革,这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挥党的本质优势和优秀传统,大胆探索进取,创造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新实践新思想,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基本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掀开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5.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根本理论特征作出了十分精辟的阐明,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相似文献   
56.
波兰哲学家亚·沙夫认为应以马克思提出但没有阐明的亚细亚形态历史理论作为基础,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沙夫对当代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成果.经典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20世纪从俄国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不同,它们在探索中形成了东方社会历史理论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突破.科学社会主义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应当提高自觉,科学探讨,勇于开拓,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57.
纪念美国思想家D.贝尔逝世,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总体评价。他是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者,美国当代社会批判的领军人物,社会科学大量马克思的追随者,他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应享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8.
《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第12期鄂先闻的(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一篇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重大历史性课题”的好文章。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也包括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伟大创造。鄂文概括了这些思想理论和革命建设实践的丰富成果,特别是在第二部分集中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等新情况下的新问题,从四个方面作了全面深人的论述,是…  相似文献   
59.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虽然还没有见底,但已经露出端倪。于是人们开始进一步探讨这场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源、影响和历史走向。这就提出了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真正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真实的而非臆想的关联。  相似文献   
60.
“主题转变论”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主题”,这一主题早已不符合我们时代的现实,因此必须“使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来一个根本转变”,提出应当“把是否有利于全社会与全人类和谐一致的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的基本前提和主要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主题转变论”把无产阶级革命仅仅理解为取得政权,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进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是始终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这表明论者既没有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也没有认真思索全部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我们党在分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时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两大主题,这与“主题转变论”的作者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主题也应改为和平与发展,完全是两个不同范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多姿多采的,而“主题转变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解为对以往马克思主义主体内容的否定,把坚持和发展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