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先发制人战略与埃塞俄比亚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德刚 《西亚非洲》2007,58(4):11-16
本文以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埃塞俄比亚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为个案,考察了先发制人战略运作过程中的5个促进因素(外部威胁、国内支持、盟友支持、国际舆论支持和进攻性力量)和5个制约因素(道德约束力、国际法约束力、国家机制约束力、敌方反击能力和建制成本)。研究表明,埃塞政府敢于先发制人,主要是因为促进因素占上风,其中美国的默许和国际社会对索马里过渡政府的承认大大减少了埃塞政府先发制人的风险和成本。埃塞政府采取的先发制人战略也显示,此次军事冲突,其背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同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阿拉伯-伊斯兰激进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  相似文献   
32.
孙德刚 《西亚非洲》2007,85(12):25-30
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以色列一直酝酿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从实证研究来看,促进该战略实施的因素分别是:维护以色列国家安全;转移以色列国内民众视线;联合国对伊朗实施了制裁;美国执行了模糊政策;以色列在先发制人战略运用上经验丰富。制约该战略实施的因素分别是:以色列进攻性军事力量的有限性;以色列国内政治派别的反对;以色列缺乏盟友的鼎力支持;国际舆论的反对;伊朗的反击能力。由于制约因素占上风,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受到遏止。未来这一战略是否得以执行,将主要受伊朗核技术发展走向、国际舆论导向和美、以、伊三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33.
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靠的不仅是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还包括为一时或一事而临时组建的准联盟体系。同正式联盟相比,准联盟具有灵活性、易变性和便利性等特点,因此准联盟战略是美国政府实现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2003年美国构建的伊拉克统一战线形成后,其功能几经变化,可分为“终结萨达姆的统治”阶段、“稳定伊拉克局势”阶段和“民主改造伊拉克”阶段。伊拉克统一战线功能的变化导致统一战线成员的变化。同时,它折射了美国准联盟战略的基本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的安全战略开始从倚重联盟战略向倚重准联盟战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4.
“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西亚伊斯兰大国土耳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简称“沙特”)形成了复合身份。教派争端导致三国在西亚地区的战略博弈阵营化;阿富汗弱政府、强社会的权力结构使三国的战略博弈代理人化。作者提出“复合身份政治”概念,认为土耳其、伊朗和沙特以三重身份参与阿富汗安全事务。从族群和教派身份看,土耳其与阿富汗北部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等突厥语族群形成特殊关系;伊朗与中部哈扎拉人和塔吉克人形成特殊关系;沙特与南部普什图人形成特殊关系。从区域身份看,土耳其借助突厥语国家委员会,伊朗借助经济合作组织,沙特借助伊斯兰反恐联盟,三国在“向东看”过程中分别将阿富汗纳入各自主导的多边机制,形成了制度均势。从全球身份看,土耳其以北约的名义参与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沙特利用伊斯兰合作组织,三国与世界大国形成了议题联系。复合身份政治使土耳其、伊朗和沙特构筑相互交错的次体系,稀释了世界大国主导的阿富汗问题安全倡议,阿富汗安全格局由“多极”走向“多中心”。  相似文献   
35.
本文基于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考察了毛泽东时期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合作模式——准联盟外交。受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国家利益、安全威胁认知及美苏对抗态势的共同影响,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战略旨在获取外部战略资源,可大致分为与亚欧中小社会主义国家的准联盟外交、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准联盟外交和与西方国家的准联盟外交三个阶段。经济和军事援助是中国开展准联盟外交的主要手段,首脑外交是辅助手段。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战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由于其忽视合作机制的作用,当中国和准盟友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时,准联盟外交往往随领导人意志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并最终走向消亡。另外,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威胁与利益的判断常常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且过于强调经济援助而不是互利合作,导致建立在经济援助之上的准联盟外交所获取的战略收益常被支付的高额援助所抵消。  相似文献   
36.
新时期,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奉行整体超脱、局部退缩战略,通过组建"中东战略联盟"、扩大军售提高盟友防务能力,以背后掌舵的方式维持在中东的存在和影响。俄罗斯抓住机遇,政治上以"阿斯塔纳进程"和"索契进程"为抓手,扩大在叙利亚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构建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欧亚三角联盟";军事上通过扩大在叙利亚、埃及、苏丹、索马里、黎巴嫩的军事存在,打破美欧在中东事务上的垄断权,与美欧形成军事平衡;经济上通过与沙特、卡塔尔、阿曼、科威特等中东油气大国合作,构建新的石油与天然气供应联盟,扩大在中东的经济利益。展望未来一个时期,美俄在中东地区战略博弈将呈现"俄进美退"的特征,域外大国在中东的经济影响力呈现"亚洲进、欧洲退"的局面,地区大国自主意识增强,中东地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相似文献   
37.
孙德刚 《外交评论》2009,26(5):95-105
本文从安全威胁角度探讨先发制人战略的隐性逻辑,选取战后12个国家在西亚非洲地区共30个先发制人案例(包括未得到执行的实例)加以实证研究。决策者总是在满足国内需要与遵守国际法之间寻找平衡的支点。当安全威胁冲破决策者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最后心理防线时,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比遵守国际法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38.
孙德刚 《外交评论》2007,19(6):59-67
准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实体在次级安全合作方针之上形成的安全管理模式,它与联盟、松散联盟、联合和协约等范畴之间存在类别上的差异。准联盟成员出于安全合作目的聚合力量,却不为安全合作签订正式盟约,体现出"联而不盟"之特点。准联盟构建的隐性逻辑是安全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认知共同体或价值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后冷战时期,准联盟外交日趋频繁,这对当今世界的联盟体系将产生"侵蚀"作用。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准联盟将成为其维护安全、提高地位和拓宽海外利益的重要借助手段。  相似文献   
39.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社会变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的新问题,研究共青团工作的情况,适时地通过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0.
阿拉伯世界是中国对发展中地区开展交往的重要对象,多边机制是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70余年来,中阿关系从政治伙伴到战略伙伴,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协作,形成了综合型机制、专题型机制和复合型机制。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机制的创立,对于加强新时代中阿合作机制化建设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中阿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既顺势又谋势,不断巩固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携手打造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中阿双方可在地区安全、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全球治理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