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31篇
中国政治   14篇
综合类   5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现行刑法修改后新增的罪名。刑法将其犯罪主体规定为纯正的单位犯罪值得商榷。私分国有资产罪不符合单位犯罪的特征。其立法理由不充分。私分国有资产罪应修改为自然人犯罪。  相似文献   
72.
刑法价值界说康均心价值是什么?刑法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上是很复杂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会使人们很自然地联系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价值概念。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理论,对我们研究价值概念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73.
社区矫正中的危险控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中的危险管理,就是根据犯罪人的危险程度分配矫正资源。在社区矫正的管理中,为了有效地控制危险,应当根据犯罪人的不同危险程度,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配置矫正资源。  相似文献   
74.
康均心  尹露 《法治研究》2012,(11):52-59
作为衡量罪犯再次犯罪时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的标准之一,前科的存在不仅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罚理念,也实现了预防犯罪的目的。但前科长时间乃至终生存续无疑给有前科的人永久地贴上了罪犯的标签,在导致其相关法律权利和资格丧失的同时,也招致了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前科消灭制度在社会预防与罪犯人权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研究前科消灭制度不仅富有理论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我国前科消灭予以全面而深刻的探索,结合我国现有立法和理论研究现状,就我国建立完备的前科消灭制度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5.
“现代性产生稳定性,现代化产生不稳定性”,现代化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生产的变革,伴生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犯罪的变化,社会主义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机制通过价值变量、社会结构变量、犯罪条件变量实现的,犯罪的变化带来社会控制机制的转换或重建,犯罪控制获得效果,首先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76.
论印度反腐败的法制历程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度建国几十年的历史表明,印度的发展的确不尽人意,特别是不断滋生的腐败现象一直是印度发展的重大阻力。印度现任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也把印度目前存在的真正问题概括为六个字“贫困、文盲和腐败”。①本文试就阻碍印度发展的腐败现象,谈谈印度反腐败斗争的法制历程及...  相似文献   
77.
2007年7月7日至8日,“和谐湖北的刑事法治建设——暨2007年湖北省法学会刑法研究会年会”在湖北省黄石市隆重召开,大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时间里,与会代表们就和谐社会与刑事政策、和谐社会与社区矫正、和谐社会与反商业贿赂、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从宏观层面定义,刑事政策是指国家为有效地惩罚和预防犯罪,依据一国的犯罪状况和犯罪产生的原因而确定的,通过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现保护人权以及预防、惩罚犯罪以维持社会稳定所…  相似文献   
78.
《法学探索》一九九一年第二期登载了邓万飞同志撰写的《试论我国刑法规范中规定的犯罪人的特定身份》一文。该文在把握了马克昌教授和鲍遂献博士合写的《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一文宏观总体的基础上,从更深层次来剖析了我国刑法规范中所规定的犯罪人的特定身份的划定依据和种类,不失为一篇很有见地的补缺佳作。然而,笔者以为,关于刑法规范中犯罪人的特定身份问题,并非只有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影响定罪的身份与影响量刑的身份两大简单的分类。由于所处的角度和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刑法上的身份可有多种不同的类别。鉴于此,本着共同探求、相互促进的精神,笔者拟就刑法中犯罪人的特定身份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愿与邓万飞同志共勉,同时期盼学界同仁赐教。  相似文献   
79.
众所周知,黑社会组织犯罪是危害极其严重的一种犯罪形态,它与贩毒、恐怖主义活动一起被联合国宣布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三大灾难性犯罪。近年来,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其模式可以总结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联动——社会轰动"。为了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进行法律控制势在必行。新时期的重庆打黑模式也将对全国起到深远的样本效应。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媒体报道的36起案例的案发地域、被害人及犯罪人情况进行分析,学校监管缺失、家庭监护缺失、法律保障缺失和个人保护缺失是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多发的主要原因。案件曝光后,教育部门、司法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团体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各相关职能部门还应从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刑事立法、建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健全教师选培考核机制、强化家长监护责能、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开展事后恢复辅导和营造良好治安环境等方面着手,协力构建防止校园性犯罪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