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否定过往认识的深入,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来看待这些困难,使我们意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形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切实际”.受到歪曲的“原理”相比这些“原理”最初试图捍卫的洞见而言,要更具有社会影响力.这不仅仅是在教科书层面上,而且还是在马克思的基本哲学观念和原则的阐释层面上,尤其是在人们甚至赋予马克思有一种为“理念”而牺牲的烈士心态上.之所以有这种依附在“理念”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义,是因为人们无法摆脱广为人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行动的二元论倾向.  相似文献   
42.
张文喜 《探索与争鸣》2022,(9):167-176+180+2
无论人们是批评哲学之醉醺醺的思辨,还是人们指责哲学之脱离实际政治,都足以构成这一领域之从业者无能的印象。马克思口中所谓“没有一点个性的人物”和尼采口中所谓“哲学工作者”都表现为哲学同现实世界的颠倒关系和敌对分裂,最终便表现为一种理论词句与现实关系的分裂。然而,清醒的哲学与醉醺醺的思辨的差异也是确凿的,一位真正的哲学工作者必须有能力鉴别神话的言说者与现实的言说者,进而,在对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与普通人或打工人关系的理解中,揭示其改变世界的能力的不同性质和状况。若以此呈现真实哲学的内容,终究显示出哲学“打工人”欲求摆脱的学徒状况及其使命。  相似文献   
43.
自1750年鲍姆嘉通提议美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人们往往把美学当作文学艺术的世袭领地;至于哲学,则因其思辨性而被归旨为与美感无缘的抽象王国.这种陋见自然遭到不少哲学家的反对.谢林就曾写道:“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哲学家必须象诗人那样具有更多的审美力量,没有审美感的哲学家是掉书袋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44.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详尽证明和具体运用。然而,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及其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方面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看,这种观点并非可靠。历史唯物主义并非是被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推论地表达出来的。马克思也没有创造一个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一个经济因素被孤立起来而其他的因素被控制住的封闭的体系的存在。用知性科学的理解方式去诠释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受到来自多种角度的批判。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对马克思的思想事业之知性科学的错误诠释已经彻底终止了。  相似文献   
45.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起始范畴。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对这一范畴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生产力范畴的理论指南。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即仅仅从社会历史的物质前提、基础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很少或忽视了从主体、从人的活动和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中所蕴含的属人性,即生产力同时也是人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的方面。马克思一再指出:社会发展即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它决不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意志的超历史存在物,始终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人类历史的命运。生产力只能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46.
张文喜 《探索》2000,42(4):47-49
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是我们不能躲避的任务。感性的“自我”如何在语言中澄明,“自我”如何通达“他人自我”;如何“认识自我”。比之于西方其他思想家,马克思对此一问题更具启发意义的观点是,其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改变自我。  相似文献   
47.
张文喜 《理论学刊》2001,42(4):46-50
黑格尔透过对市民社会的低评价而对国家至上的基本认定 ,意在用绝对精神统摄自我与非我、特殊与普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诸对立双方 ,这一用理性他者取代理性的位置的思路 ,仍属近代意识哲学的思维框框 ,终难以承诺消除现代性危机的重任 ,而马克思到市民社会人的实践中去寻求人的解放的路径 ,为我们找到了值得肯定的消除现代性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