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26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论刑法调控与犯罪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远煌 《法学》2004,(6):58-66
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犯罪生成的关系问题上 ,传统理论受观察视角的局限往往只注意到刑法的犯罪抑制功能 (正功能 ) ,未能理性地或一般地注意到二者对犯罪的促成功能 (负功能 )。客观审视和全面评价立法和司法与犯罪生成的互动关系 ,对于促进研究视角的多元转换、全面把握犯罪的本质、形成新的刑事政策观念和科学定位立法与司法应有的犯罪控制作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我国死刑适用标准的缺陷及其弥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远煌 《法商研究》2006,23(6):40-46
“罪行极其严重”作为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死刑适用总标准,由于其自身承载着重刑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死刑适用的限制上存在着功能性缺陷:立法上难以限制死刑适用的罪种范围,司法上具有重客观危害性、轻人身危险性的裁判导向。这种缺陷的存在并非由于立法技术的原因而形成,而是立法对“严打”政策难以选择的服从。要弥补这一缺陷,司法实务中就必须注重人身危险性评价对死刑适用的特殊意义,并强化其对死刑选择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3.
在由来已久的犯罪根源讨论中,形成了人性恶与制度恶两大分野。从犯罪之恶推演人性之恶,将人性恶作为犯罪根源存在方向性的错误,很容易将犯罪预防引入歧途。同时,将人性恶视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种先验性的论断一方面强调人性恶的本源性,另一方面又认可制度可以控制人性之恶,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无论是由社会下层人员实施的传统犯罪与新型的仇恨社会犯罪,还是由社会管理层实施的白领犯罪主要都表明制度之恶才是犯罪的真正根源。现实犯罪的存在样态、规模乃至发展趋势,最终都可以归因于相关制度设计与运行的缺陷。同时,确认制度之恶是犯罪之源,不仅仅是尊重基本人性的必然要求,更是有效预防犯罪的根本所在,唯有不断夯实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良性制度基础,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才能从根本上减少。  相似文献   
44.
在司法实践中,对销售盗版光碟等侵权复制品案件大多是以侵犯著作权罪或非法经营罪进行处罚。这种判决的理论依据是: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复制发行包含销售,销售即是复制发行。关于销售与复制发行的关系,理论界见仁见智。区分两者间关系,主要是区分销售与发行的关系。发行有三个层面的使用语境,刑法意义上的发行与著作权法上的发行不具有同一性,对其应作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理解。刑法第217条中的发行虽然包含一般意义上的销售方式,但与刑法第218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中的销售行为不具有重合或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45.
<正>当贪官潜伏现象已比较普遍且还有延长趋势时,就表明主要原因已不在贪官方面了实践表明,潜伏期越长,关系网就越牢,查处难度也越大;潜伏期越长,"污染"范围就越广,官场风气就越坏;潜伏期越长,敛财就越多,国家损失也越重。因而,于社会和国家而言,贪官潜伏延长现象不能不察。  相似文献   
46.
犯罪预防是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预防目的之实现,必以预防观念能与时俱进为前提,因为预防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预防对策的拟定与实施出现方向和路径上的根本错误。纵观人类犯罪预防观念的演进,基于预防实践的推动与理论反思,呈现出由广义预防观念向狭义预防观念转化的趋势,理性分析和评价这种演进趋势,是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当代犯罪预防政策的重要支点;同时,也只有明确了当代犯罪预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才能引导犯罪预防理论研究的深入,切实发挥预防政策对预防实践的引领与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47.
Death penalty is the most effective deterrence to grave crimes, which has been the key basis for the State to retain death penalty. In fact, either in legislation or in execution, death penalty can not produce the special deterrent effect as expected. With respect to this issue, people tend to conduct normative expl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dinary legal principles or the principle of human rights, which is more speculative than convincing. Correct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positive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human nature which sifts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will not only help end the simple, repetitive and meaningless arguments regarding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death penalty, but also help understand the rational nature of both the elimin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death penalty, so as to define the basic direction towards which the State should make efforts in controlling death penalty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social civilization. Zhang Yuanhuang is a professor of law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a doctoral tutor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Policy. He has been to Paris II University as a senior visiting scholar. He is an executive director of Chinese Criminological Society and a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branch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nal Law. His main publications include: Basic Issues of Modern Criminology (China Procuratorial Press, 1998), 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 (Law Press, 2nd ed. 2008), Crimin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8); and he has more than 70 articles published in law academic journals.  相似文献   
48.
一犯罪的成因何在?犯罪行为是如何生成的?自犯罪学产生以来,这一问题始终是犯罪解释论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在探讨犯罪行为的生成过程方面,人类社会在研究方向和研究视野上经历了由以伦理价值为基础的情感性和思辨性认识到以实证调查和经验观...  相似文献   
49.
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社会控制弱化、被害对象增多,同时影响到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成本一收益预期。在重大自然灾害时期从重处罚涉灾犯罪是必要的刑事政策选择,而且也具有充分的正当性根据,但贯彻这一政策应注意有理有节。  相似文献   
50.
中国当前的社会流动模式是国家——市场并行的双重秩序,社会成员的流动机会增多,向上流动频率加快,但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流动障碍。这一现状对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流动障碍的博弈决定中国有组织犯罪的数量规模将保持在高位水平,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组织犯罪的演变过程遵循社会流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