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一我们很快将要跨越世纪转换、千年接交的历史门槛,世界上同时代的人都要经历和享受那历史长河中很难遇到的美丽一瞬。历史发展疾速却又稳健的步伐如何穿过这个宏伟、敏感和激变的时刻呢?怀着憧憬和骚动不安的心情,有人早已指出人类本身染上了一种"世纪末情绪";有人则认为世界未来的一切都将同几个大宗教中千年轮回的说法有关,例如可以提到《圣经》中的千年期、千福年、第二个创世纪,佛教中的第三佛陀,以及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几乎类似的说法④……然而,一种情绪激昂的回答是:人类正在奔向文明的新发祥地,并将踏出新的结实有力的历史轨迹。为此,人类必须表现出勇气和有所作为,中止那种使人类理念和基本人性归于堕落的消极进程,开创或重建焕发人性积极进程,从"原始的公正"的意义上实现伟大先哲们的理想。世界由此要进入一个带有创新特征的时代,新时代既需要破又需要立。但同以往的革命  相似文献   
42.
中国的统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同样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性主题 对于中国来讲,现代化的内容是多重而非单一的,实现国家统一与追求富强发达、高度文明和政治民主的国家目标,都是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多重主题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与其他国家不同,极具“中国特色”。且由于历史原因,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主题比其他主题来得更为直接和迫切;与其他主题相比,统一命题更显居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43.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中国社会童臾皆知的道理,也是包括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某些人物那里却成了问题,他们极力鼓吹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是什么“国与国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还认为这是从所谓“历史”和“法律”角度说的。然而,恰恰是历史的事实和法律的依据说明台湾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某些人物的论调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他们的分裂企图最终都只能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一、历史事实不容篡改台湾自古…  相似文献   
44.
1999年9月14日至16日,由我院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共同主办的“建国50周年以来的中国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法学楼举行。我院常务副院长潘国华教授、党委书记邱恩田副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梁守德教授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学部长加藤节教授等出席开幕式。潘国华副院长和加藤节学部长、日方代表团团长富田武教授分别代表双方致辞。开幕式由我院学术代表团团长李义虎教授主持。 我院代表团成员李义虎教授、林代昭教授、关世杰副教授、印红标副教授、梁云祥博士和日本成蹊大学代表团成员富田武教授、宫本光雄教授、金日旭副教授、久保野惠美子讲师、李晓东博士等分别围绕日美安保体制、中日文化交流、留日华侨、亚欧关系和日本外交及日本社会问题作论文发言。双方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院部分师生旁听了研讨会。 此次学术会议为我院与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的定期学术交流项目,每隔一年在对方举办一次相关问题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论文发表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复合型国际格局是与单一型国际格局相对而言的概念,它们都涉及到国际格局的结构层次与框架问题。但是,在过去许多时候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人们似乎没有注意过国际格局在结构层次与框架方面的划分问题,只是笼统地把国际格局看成是“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46.
台港澳与世界事务研究所已于今年初在我系成立。建所的目的在于配置和加强有关这方面的教学、科研力量,开展台港澳问题及其涉外因素的研究,培养台港澳与世界事务专业方向各种层次的人才,进一步发展与台港澳地区、海外及国内各有关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47.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当然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主要制定者。如果把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那么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则是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研究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和实质,研究关键决策人物有代表性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8.
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总体稳定,一些国际热点问题出现积极变化,大国战略互动更复杂、更活跃,中国外交浮现出新难题、新挑战。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将继续深度调整,某些热点地区和国家依然难以脱离乱局,但国际战略稳定的大势不会有根本变化,中国外交则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面对重大麻烦"多样化增生"的新形势。鉴此,《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于2007年12月6日举办"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前瞻"研讨会,特别邀请20多位专家学者在回顾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基础上,对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进行前瞻性分析。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国际战略形势走向。  相似文献   
49.
一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从比较落后的状态向先进的状态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质的飞跃的过程。作为一股历史潮流,现代化是人们无法抗拒的,因而带有不可逆转的性质。“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也不会再退回到其与现代化相遇之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50.
李登辉主持下的台湾当局一贯把国际形势发生的转变,特别是美国对两岸政策出现的新动向视作实现其所谓国际生存空间的需求和李登辉等少数人的政治意图甚至不可告人的图谋的良机。此次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又可渭“应时而动”。唯其不同的是,李登辉这次彻底抛开“一个中国”原则,把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点;而且,随着“两国论”被列入国民党的决议并作为台湾当局今后“施政的方向和重点”,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