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章简要记录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8)闽台关系的若干史实:"合福建台湾为一监察区"、福建省政府协助处理"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台童养成所(崇安)"善后事宜、台湾义勇队撤离前后在福建的活动、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对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反应等。  相似文献   
52.
日据时期的闽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割台祸起,国人目之为"宿寇门庭",而"感时之泪,坠落如溅"。其后,闽台两地不仅血浓于水的亲情不曾隔断,人员往来及各方面各层面交往亦不曾隔断。  相似文献   
53.
54.
1895年,割台祸起、日人入据,台湾人民从此沦入50年漫漫长夜。 日人据台之初,对台湾文化人士就表现出警犬般的警惕,他们意识到:“持有旧政府(按:指清朝政府)时代之学位(举人、贡生、秀才等)者,全省尚存不少,渠辈费多年努力而获得之学位,在新生台湾(按:指日据日期的台湾)等于一片废纸而成无何价值,故其不平不满,实有难于掩蔽者。彼辈概为地方指导者,具有相当势力,漠然置之不理,洵为不可忽视之一大问题也。”出于这一考量,日本侵略者当局采取了笼络拉拢台湾文化人士的政策,如实行“颁发绅  相似文献   
55.
清代作家林树梅的诗文作品中包含有关历史人物、中琉关系、社会问题、民俗事象之闽台地方史料 ,其记人记事务求真切 ,有“置诸史传中亦为极笔”之誉 ,具相当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6.
汪毅 《台声》2001,(5):31-32
我真幸运于 2000年 12月至 2001年 1月在台湾作世纪之旅。   因缘,我再度踏上思念路,叩响了思念之门——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我第一次拜谒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是 1996年 5月 31日,迄今逾 4年半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情感垒筑的峰峦在我心中日高,那猿啼声、鱼戏声、溪流声、花木拔节声无不时常撞击我心扉,让我情牵梦绕这一天—— 2000年 12月 28日这个因缘而至的日子。   这一天清晨,天不时飘着菲菲细雨,像清明雨似的飘舞着万千思绪,伴我再度摁响了台北市上林区至善路二段 342巷 2号——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的门铃。…  相似文献   
57.
从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理解中可以得到启示,民乃国之根本,民之所止,乃国之边界,这也决定了国家利益的边界。全球化时代,人民的概念得到发展,港澳台胞甚至海外华人华侨也属于中国人民的范畴。国家保护他们利益也是保护中国人民的利益,也就是部分地保护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8.
从彰化吴家文件看台湾历史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彰化吴姓某家收藏和整理的古旧文件(以下简称吴家文件)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本文拟就吴家文件涉及的土地制度、田赋制度、货币制度、科举制度、幕府制度以及行政区划、历史人物、卫生防疫、汉语汉文、教会学校等方面的问题,逐一略加考释,以再现台湾历史社会的若干情况。  相似文献   
59.
巡礼于巴蜀文化的艺术长廊,扑面的是它的神奇与瑰丽,其中的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便是我心仪已久的安岳石刻。从成都驱车约两小时,经被誉为“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先生的桑样内江,然后北走一小时,便抵达石刻之乡的安岳县城。知我慕名前来朝圣安岳石刻、热情的主人便如数家珍地介绍开了—一安岳石刻造像逾万躯,大草造像尤其多,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何卧佛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何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玄妙观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数十处,其规模雄踞四川石刻榜首。安岳石刻兴起于中原石窟极盛时期尾声及四…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从福建(包括台湾)的地方文献取证设论,描述和论述明清乡约制度与闽台乡土社会之种种关系"老人之役"、耆老之设与乡约的自治性质和自愿原则,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与乡土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的理想,乡约与地方行政制度、里甲(保甲)制度的关系,约所的设置与乡约的推行,神明的威慑与乡约的社会控制效能,"里老(耆老)听讼"的实体、程序和判例法原则,"国家制礼,达乎庶人"与闽台民间俗例即闽台民间习惯法的礼和非礼的双重取向,以及闽台乡土社会"礼法兼施"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