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38篇
中国共产党   243篇
中国政治   94篇
政治理论   9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冬去春来,人欢马叫,又到了盘算一年生产的时候。“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此时此刻,地里种什么,棚里栽什么,圈里养什么,农闲干什么,不仅每户农民都在思、在想、在盘算,就连县里的干部、省里的干部乃至中央的干部,也都在为他们谋划,为他们着急。农业增产、农...  相似文献   
52.
汪金友 《法制博览》2009,(24):39-39
南宋文人王明清在《挥尘录》中,记载了两则秦桧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3.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闲幕会上,胡锦涛同志向全国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诚心诚意为人民福造".他说:"我们要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  相似文献   
54.
汪金友 《前进》2009,(6):56-56
最近去了一趟襄樊古隆中,相传这里是当年诸葛亮躬耕苦读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隆中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一个山坳中,用现在的话说,连郊区都够不上边。因为这里只住着诸葛亮一户人家,几间草庐,几亩薄田。诸葛亮17岁时随叔父来到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直到27岁。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刘备来了以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片时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谈自古无”。  相似文献   
55.
汪金友 《前线》2010,(4):54-54
<正>最近参加某个会议,一位群众代表发言说:"现在很多党员干部,都说要顺乎民意,但要真为群众办事,就得切实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这些话,发人深省,耐人深思。所谓民意,是很大的概念。可以说,我们党和政府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民意。而在这么多的民意中,我们应当格外重视那些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需要"  相似文献   
56.
汪金友 《实践》2007,(2):47-48
农业兴,则天下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正因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一直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的概念和标准是什么?《中国青年报》“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的一份调查表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基层干部们说,新农村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不用解释。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用这20字方针来描绘新农村的未来图景的。  相似文献   
57.
汪金友 《实践》2008,(4):55-56
"别人可以不冷静,但领导干部一定要冷静.'冷'能克'热','静'可制'动'.冷静不仅能够化解很多可能激化的矛盾,而且可以使自己时时处处保持主动."在一次以稳定为内容的工作大会上,一位市委领导这样告诫各县区的头头脑脑们.  相似文献   
58.
汪金友  孙之 《前线》2008,(3):57-57
当一个人从低处去“仰视”另一个人,被仰视者一定会显得很高大。即便是个子再矮的人,从他脚下往上看,也会立马高大起来。出现这种情景,是因为视角不同的缘故。“平视”时,被视者多高就是多高,不会产生错觉,而从下往上“仰视”时,就会有被视者很高大的感觉,仰视者处的位置越低,这种视觉效果就越明显。但它并没改变事实,更没歪曲事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  相似文献   
59.
胡编,又名“乱造”、“虚夸”、“瞎估”。出生于全国“大跃进”和“放卫星”的年代。其父曾为“亩产万斤粮”之生产队队长,胡编从小耳濡目染,三岁便能讲很多诸如“搬个梯子和太阳对火”、“做个包子能包住地、裹住天”之类的誓言。胡编上学之后,虽然成绩一般,但头脑特别灵活。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拾花生,回来过秤的时候,他把别人已过的一袋又悄悄倒进自己的袋里,结果“荣获”全班第一。那时学校经常安排下地锄草。每次他都是把两边地头拔得干干净净,中间则一带而过。但却常得老师表扬,并为此当上班里的“劳动委员”。初中毕业,胡编回村劳…  相似文献   
60.
参观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的曹雪芹故居.发现一件以前从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原来当年的曹雪芹,也曾当过“公务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