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在中国科学诠释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出发,牢牢把握住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运用理性整合的思维、观点与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理性整合型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52.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内现存的腐败现象与“四风问题”、党群关系内在脱节问题、一些党员自身理想信念腐化问题,成为了新时代推动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响应党的政治、思想、作风、组织、制度与纪律“六位一体”的建设合力的任务要求,需要加强全体党员党性教育,提高党内监督机制运行实效,推动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构建,从而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不断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53.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理论创新及其实现途径等问题的重要思想。当前,全面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个历史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民主化的进程中,纷纷把市民社会作为社会“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民社会问题也引起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日益关注。在当前的市民社会研究中,比较普遍的倾向是认为市民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当前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政治的经济社会(即市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民主与经济繁荣成为可能。然而,一个重要的研究前提——它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语境——被我们忽视了,实际上,市民社会概念之内涵和它的历史一样丰富和复杂,它最早是从古代的简单范畴…  相似文献   
55.
党的理论创新主要指的是党的基本理论的创新过程,具体体现为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纲领以及根本宗旨等的创新过程;党的理论创新在其精神实质上就是结合新的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不断摸索党的执政规律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推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6.
我国新社会阶层有效的政治参与需要构建一种有效的适应机制:总的来说,这种适应机制体现为宏观层次上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合理发展,中观层次上实施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基本政策,微观层次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5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提出和付诸实施是彻底走出“文革”阴影和实现拨乱反正,真正实现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必由之路;它的提出和付诸实施增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对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整体把握和科学认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毫不动摇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8.
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多重意蕴,涉及到了多条基本线索。总的来说,党的理论创新遵循着"实践—理论"、"历史—逻辑"、"主体—客体"的基本线索,体现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以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实践本质。  相似文献   
5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指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体力量的总称;在感性意识的支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体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彰显人的群体本质,促进并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注重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0.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它在同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实现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总体上经历了"生产关系驱动阶段"——"生产力驱动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谐互动阶段"等三个较为重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