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正我有一辆非常破旧的自行车,车体构架锈迹斑斑,关节零件无不松动。骑这辆车,有两大不舒服:一是吵,它只要一动,立刻嘎嘎作响,大轮嘈嘈,小轮切切,每天上下班行走在长安街上,总觉得破坏了肃穆庄严,惹得值勤民警无不侧目、神情复杂。二是累,它链条老化,蹬起来重得不得了,自长椿街至闹市口,二百许米,汗出如浆,气喘如牛。因为用了好多年,敝帚自珍,未便淘汰。后来架不住夫人三番五次劝说,换了一辆新车,感受果然不一样,  相似文献   
22.
谈“很熟”     
正"我跟某某很熟",几乎成了工作应酬中的一句俗话。两人见面,你刚刚自我介绍,对方立刻就准确道出你上级的名字,并且漫不经心地说:"我跟你们那位老方很熟!"当然也许是老李、老赵、老刘,反正只称姓不叫名,这并非为尊者讳,而是为了显示亲昵。他说完这话,就忻忻然,得意而受用地看你肃然起敬的样子。假如你懵懂如我,不知道这个"很熟"到底熟到什么程度——是像法国人吃牛排只要三五分熟,还是像华小栓吃馒头  相似文献   
23.
老骥  仁厚 《人民公安》2009,(3):28-30
一段时间以来.在重庆市长寿区大街小巷.人们不时见到一个三十八九岁的男子.他脚穿旧胶鞋,身着破烂衣裳。长发披肩、满面污秽,满大街小巷地游荡着.天气晴朗时他便到学校门口向进出的学生伸手要饮料、面包吃.下雨天就到餐馆、酒楼去捡吃剩菜剩饭;吃饱喝足后.他便打着赤脚在雨中乱跑.口中还不时“一、二、三、四”地叫着出操口令……  相似文献   
24.
老骥 《前线》2009,(1):61-61
近读一本由动物谈及人生的书,感触颇深。书中描述的动物对“经验”的痴信.不少故事对人很有启示意义。 把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小箱子里.中间用玻璃将它们隔开,情况会怎样?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不料撞在玻璃上而失败。  相似文献   
25.
正《儒林外史》里面有个萧云仙,凭军功授职千总、督建青枫城。他打仗勇猛,可搞建设不在行。一座城完工,多费了七千多两银子,结果因"靡费资财",被朝廷罢了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大额专项资金使用不善"而被追责免职。官员应该既"能上"又"能下",岗位调整本就应该是常态。政绩突出当然要提拔,不适合岗位要求  相似文献   
26.
滴血的扁担     
2001年5月12日凌晨1时许,一名壮汉拿着一根滴血的扁担来到重庆市长寿县公安局石堰派出所,一见民警,他就“扑通”一声跑在地上。双臂一伸:“你们把我铐起来,关起来吧!我把我老婆杀了,我以案自首……”  相似文献   
27.
谈“忙”     
《儒林外史》里有一位蘧太守,生性恬静、不慕荣华。他在南昌为官期间,追求讼简刑清、无为而治,因此衙门里只有三种声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续任的王太守,却是个能吏,把这三种声息,变成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里衙外,一片繁忙。  相似文献   
28.
谈发言     
正会议发言,宜短宜实。好的发言,应该言简意赅、辞约义丰,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十分钟讲完的事,如拖到半小时,说明这个发言肯定没有抓住重点,或者虚话太多。不过,有人偏偏认识不到这一点,只要逮着发言机会,就像在KTV抢到话筒,以为"此奇货、可居也",可着劲儿地絮叨。天南海北,穿靴戴帽,讲重要性,讲紧迫性,一嘴里张家长李  相似文献   
29.
谈电话变迁     
正电话这种东西,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在我们家乡出现的。那时候镇上邮电所有一部电话,黑色的匣子,旁边有个摇把,很像一个小型柴油发动机。乡间有识之士见了,遍告村民,说这个东西不但能说话,而且具有千里传音的绝世内功,可以把远隔重洋的言语,一下子送到你的耳朵里。村民颇感惊奇,三番五次去邮电所围观。然而那电话只知道三缄其口、沉默寡言,并不屑于将特异功能展现给人看。电话还未普及,手机就来了。有一天我去县  相似文献   
30.
谈谈“孝”     
老骥 《前线》2016,(10)
正重阳节将至,我们来谈谈孝。孝作为最根本、最原初的人伦大要,是人类共有的美德。我们都知道中国人重视孝,认为"百善孝为先";西方人同样也重视孝,只不过因为他们在经济水平、文化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上和我们差异很大,所以日常的尽孝方式和中国表现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