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56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6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以往学术界大多关注“人情”机制建构人际关系的作用。浙东J村“人情”的经验材料考察说明,当“人情”费用高涨且村庄出现明显的经济分层时,“人情”这种交往机制反而会起到排斥交往的反作用,促使村庄中经济上的分层与社会交往的分层一致化。  相似文献   
6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在1984年颁布的<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指出:"明知妇女是精神病患者或者痴呆者(程度严重的)而与其发生性行为的,不管犯罪分子采取什么手段,都应以强奸论处.  相似文献   
63.
一、引论 2006年8月11日<信息社会中的著作权与相邻权法>(以下简称"新法")出台经历了极其漫长、痛苦的过程.激烈的辩论、意见的反复以及利益集团间的博弈使得该法律几度产生戏剧性的变化,而其中还夹杂着诸多令人意外的政治变数.  相似文献   
64.
追问与解答:对诉讼时效客体的再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为什么还要研究诉讼时效的客体继受了德国法有关理论的我国民法学界,认为诉讼时效的客体(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为请求权,但对于请求权的认识,包括请求权的含义、范围、与其他理论的协调,在运用到诉讼时效时的例外与特殊性、具体的适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  相似文献   
65.
血样出现凝固后,凝固块以外的血液的流动部分的乙醇含量高于未出现凝固的全血样本,数值在11.19-15.05%之间.在实际的血液检测乙醇的工作中应当避免血样凝固,以免造成数值误差.  相似文献   
66.
耿娟娟 《学理论》2009,(9):176-177
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目前学习者的英语现状的角度,论述了外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传授的必要性。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同时也要处理好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7.
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期省级院领导班子成员研修班、基层检察院检察长轮训班今天开班了.举办这两个培训班是我们检察机关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察系统的一件大事.借此机会,我想讲一讲深刻认识检察机关职能作用、不断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8.
密切党群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和高度重视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在成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以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党群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针对密切党群血肉联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必须从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出发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做到“心”入群众;必须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取信于民;必须创造和坚持行之有效的办法、形式,力求经常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69.
The Meeting of the Tenth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PAFFC was held in Beijing on May 15. More than 300 council members from the central and provincial (regional and municipal) organizations and all social circles attended the meeting. Xi Jinping,  相似文献   
70.
本文立足华侨华人的现实生态与公共外交的主客体域,在跨文化沟通理论视域下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流派与社会学中的符号学进行跨学科融合,将华人华侨的内在特点、发展趋势与公共外交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将符号学关切的始原性问题引入公共外交研究,进而对公共外交研究进行"方法论质询",深度展示侨务公共外交的深层矛盾与内在张力,进一步丰富对侨务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础研究,概括侨务公共外交的深层假设、概念特征与效用函数,最终为向世界传达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找到理论与实践/政策层面上的支撑,以期"重新发现中国",并更好地直面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