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任琳  孙振民 《当代亚太》2020,(1):133-157,160
文章遵循历史脉络,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定义权力及其生产方式,将战争理解为权力博弈的一种手段,并考察随着权力及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大国获取权力和财富的渠道更为多元,战争的“投入—产出”比下降。文章认为,当政治权力意味着引领构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经济权力意味着领导全球经济治理和解决发展问题,多边制度体系及其信誉与融资成为新的权力生产方式,战争就不再作为大国博弈的必要选项,多边制度框架下的博弈成为大国战争之外的新主题。遵循制度逻辑、维护制度信誉是大国获得发展融资和治理融资,进而保持权力可持续生产的理性更优选项。  相似文献   
12.
任琳  彭博 《拉丁美洲研究》2022,(6):52-67+155-156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全球发展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研究框架,探讨全球发展赤字的表现与根源,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在缓解发展赤字方面的作用。全球发展赤字主要源于全球发展公共产品的供需失衡,表现为霸权国工具化治理实践,致使发展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缺位;发展机制面临有效性危机,发展公共产品供给陷入效率困境;部分国家治理能力缺失,发展公共产品供给出现普惠赤字。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实现全球发展公共产品的再平衡,有助于弥合全球发展赤字,包括引领大国协作重建治理合法性、推动机制合作提升治理有效性,以及强化国家能力提高治理普惠性。与此同时,全球发展倡议在助力区域发展治理方面同样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体现在推动相关地区在器物公共产品、制度公共产品和理念公共产品等三类公共产品实现再平衡。例如,共建中拉发展共同体既体现了全球发展倡议的全球意义,又结合了当地的发展实际而体现出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琳 《当代世界》2016,(10):22-25
正在全球经济治理面临艰巨任务的当下,全球政策篮子里的对策应对乏力。G20杭州峰会恰逢其时,旨在为全球经济治理汇集各方建议和贡献中国智慧。此次峰会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和新智慧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一次主场外交。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智慧旧的政策工具失灵,就需要另辟蹊径。世界经济亟需应对的问题包括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具有非传统特性的全球问题不断涌现,在现有治理秩序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协调全球各行为体一致努力进行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球共治理念的贯彻,有助于实现全球共享安全。其中,网络、极地、外太空、公海等各个全球公域的重点问题领域,亟须全球做出协调努力进行治理。全球公域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战略增长点,为各国所重视。但是,治理中仍然存在着两类权力不均衡的情况,即参与治理的富国与穷国之间权力的不均衡,参与治理的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权力的不均衡,它们都影响了治理的效果。全球公域治理的制度安排受限于概念模糊、划界不清、权责不明的现状,大国权力政治的色彩很容易趁机充斥到全球治理的诸多安排当中,危机治理行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诚信缺失既有道德教育虚化的原因,又有法律约束不力的原因;既有信用体系尚未形成的原因,又有产权问题尚未解决的原因。诚信缺失在我国造成了市场秩序扭曲、市场经济持续缺乏动力、宏观调控政策作用发挥受到制约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法制保障和健全社会信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问题包括由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实现公平有效的治理等。网络安全治理的议题包括对网络基础设施、流动于其中的数据、网络内容与文化和网络行为等的治理。治理的目标包括通过治理确保国家安全、谨防网络军事化趋势、避免陷入网络战漩涡、维护社会稳定,反对网络恐怖主义,打击网络犯罪,确保基础设施安全、个人信息与人身安全。在治理过程中又需要注意提升国家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能力,具体包括技术性权力、解释性权力和制度性权力,进而努力实现公平、有序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任琳 《理论建设》2013,(2):51-55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劳动范畴做出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他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的社会联系等角度对劳动展开探讨,从而赋予劳动概念更为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对于当前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琳 《湖湘论坛》2013,(3):10-14
劳动范畴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同时,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他对劳动范畴的理解也越来越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而赋予劳动范畴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的社会联系等角度对劳动展开了探讨,并使劳动范畴的制定日趋科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固有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便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实质。只有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任琳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0):199-201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所创立的许多宝贵教育原则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乃至现代教育都有深远影响。通过《论语》这条线索研究介绍孔子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及主要内容,对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