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递了一份 辞职书。这事不大。中国那么 大,每天发生的事比这重要得多了。 但一个先进党支部的书记,“一向干得不错”,获得过多项工作的先进,现在一不是因为超龄,二不是因为引咎,三不是因为另谋出路,却几经考虑,要求辞职,其原因就值得推究。 原因何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干了太多欺上瞒下的事”,而这些事又非他所愿。他本来是想做一个好官,为乡亲们办点实事的。但是环境与形势却迫使他违心地做了许多乡亲们不满意、不高兴,自己也问心有愧的事: 前几年,粮食还没收,“上面”就把产量“估计”好了。凭…  相似文献   
22.
魏斌  叶芝 《检察风云》2012,(10):44-46
2010年4月30日清晨,湖南长沙,25岁的女孩孙淼被杀死在一小区的楼梯拐角,另一名男大学生杨砻也被捅倒在血泊中。公安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在该小区的地下车库里,当场将无路可逃的犯罪嫌疑人周少鹏抓获归案。由于此案发生在三名年轻人之间,案发后,各方均猜测系三角恋悲剧。然而,2011年8月28日,此案在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时,人们才吃惊地发现,这起一死一伤的惨剧竟是由虚拟婚姻引起……  相似文献   
23.
见怪不怪     
黄永厚以画名。虽然他的画上常常题跋满纸,刘海粟也早有“字古画奇”的赞语,却几乎从来不见他有纯粹的书法作品。 他有他的想法:书法一道,字是别人发明的,笔是别人玩儿腻的,有时所写的句子都是捡别人现成的,剩下可以为作书人伸腿的余地不多了。光是卖弄那点“悬针垂露”、“藏头护尾”,岂不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24.
黄永厚画“竹林七贤”图,觉得最后一个落了单,便又加了一个饶头——吕安。这样,便有了八位。古人重八也重七,故斗有七星、佛有七宝、书称七经,人具七情,连做诗也要七步成章。今人重八,以为谐“发”,“七”则成了倒霉的数字。永厚的意思倒非为了从俗,他不过觉得同是魏晋人物,何必限于七,加一成八,再加一便成九,大可为后续的画留些地步。“竹林七贤”图,说不定会扩展成魏晋人物图。 引起他画魏晋人物的动机是什么?有文可稽:  相似文献   
25.
一个多世纪之前,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然而,这三大发明却没有使它们的发祥地——中国——受惠。中国人发明指南针至少比欧洲人早100年;中国人发明活字印刷之后400年,德国人才懂得铅字印刷;至于火药的应用,欧洲差不多晚了整整7个世纪。从公元3世纪到  相似文献   
26.
白发浪潮已经袭击了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市面上有关养生的书籍销路看俏。瞧准了这个行情的出版者,开始到中国数万种古籍堆里去挖掘养生的“遗产”——佛家的、道家的、儒家的,几乎是照单全收,然后便转手倒卖。我很怀疑,出版这些书籍的人,是否看懂了它们的内容。  相似文献   
27.
且说读经     
怪事年年都有。这回是有人写文章要青年人读“四书五经”。文章刊于1991年2月20日的《人民日报》第八版上。有关的那段文字是这样的: 试想一下,我们喊叫了那么多年“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可是做过多少实在的工作?今天30岁上下的人,有多少读过“四书五经”?即使读过,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当然,传统文化的无限丰富性远不局限于“四书五经”,但它是基础之一。基础苍白薄弱,何以“批判”?何以“继承”?  相似文献   
28.
夜读录     
《洗冤集录》为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丛”中的一种,宋慈著,是宋代的一部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中国人喜欢论道,哪怕“玄之又玄”,那也是安邦定国的大学问。“器”呐?对不起,是其小焉者也。“食于人”的大人先生是不屑管的,早有“食人”的小人替他准备妥帖了。所以,几千年来,读书做官都  相似文献   
29.
编余琐记     
中国的文化真是悠远丰厚,上下几千年,典册数万种,实物更是不计其数。正因为悠远丰厚,所以,传统文化几乎成了永不枯竭的话题。有人从中寻找治国安邦的良策;有人从中探寻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0.
一位古代哲人说:“青年,是希望之源。”短短的7个字,抵得多少高头讲章。人类在不断地蕃衍生息,社会在人类的繁衍生息中演进。后浪推着前浪,新人替着旧人,历史就是这样地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