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社会发展与一些教育思想家的双重推动下,灌输概念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经历了与教育同义、分化到对立的嬗变过程.批判思想道德灌输的弊端与罪错,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构成了当代西方教育界关于灌输概念阐释的思想主流.梳理西方灌输概念的历史嬗变及当代阐释,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西方灌输概念的思想概貌,分清其与马克思主义"灌输"概念的区别,获取改进我国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需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2.
“跨越”论驳议之驳议——与孟庆仁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仁先生对“跨越”论的驳议是值得商榷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并未误解和曲解马克思 ,而是形象地表达了马克思的晚年设想 ;这一提法并不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而是反映了社会形态发展次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原理 ;一些错误观点产生的根源不在于“跨越”的提法 ,而在于其论者的非马克思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33.
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过程中代价问题的凸现,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促使代价问题研究兴起。代价问题研究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当前,学术界对代价的内涵、代价产生的根源及分类、代价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既取得了共识,也存在着分歧。构建健全的代价思维,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代价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34.
35.
正核心阅读: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发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强大引领和凝聚作用,形成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6.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党在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创造历史伟业的过程中,注重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组织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以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协调行动,并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7.
住房是一种特殊商品,住房问题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政府关心的大问题,单靠市场无法解决。住房问题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应该引起政治上的高度重视。住房问题关涉一系列复杂而重要的关系,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一大考验,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解决。从以上意义而言,住房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38.
依据马克思的有关文献,"卡夫丁峡谷"借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导致的灾难和危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是马克思明确提出的科学设想.这一设想主要论及的是个别国家实现社会非渐进式发展的条件性、可能性,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是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既非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直接验证,也非与其绝对无关,而是一种深化和发展了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9.
19世纪末,面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提出了质疑,这首先表现在对他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中的最重要环节”——唯物史观的修正上。伯恩施坦基于对所谓“经济决定论”的驳议,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庸俗化,将其歪曲为历史宿命论。他诉诸新康德主义,将非经济因素夸大为决定因素,用二元论、多因素论代替唯物史观的一元论与辩证法,最终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折衷主义历史观。伯恩施坦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图使德国社会民主党放弃革命斗争,从而走上和平过渡的议会道路。伯恩施坦折衷主义历史观不仅为其修正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其他机会主义派别提供了理论依据。认清伯恩施坦折衷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实质,必须还原被其遮蔽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面貌,坚持历史发展问题上的决定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40.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阶级属性、理论精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树立了学习与运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