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中国作为非西方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建立在广泛共识之上的基本道路选择、务实审慎的内外政策和一以贯之的战略耐心,无疑具有头等意义,但同等重要的还有能够反映时代心理特质和现实情势、具有中国情怀的大战略理论。特别是新世纪随着中国稳步迈入既富含战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的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关于中国崛起之理论建构和理论准备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本上,就当今中国崛起的理论建构而言,一是必须顺应现实政治的内在要求,二是必须体现世界大国的理性定位,三是必须符合战略缔造的基本逻辑,四是必须彰显世纪崛起的未来指向。毫无疑问,在这方面,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学者群体,均肩负着重大使命,且核心工作是要以足够深远、足够广阔的时空尺度,来透视当今世界与其较长远的未来结构和走向,并由此思考和设想中国的道路与基本战略选择。当前,尤其需要从安全认知、利益界定和力量运用三个根本方面,来深入思考中国崛起的大战略理论问题,使之形成有机的逻辑链,以确保中国崛起的理论准备既符合现实情势,又符合大战略的固有逻辑,并能最终确保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2.
冷战结束后,除去那些人们所熟知的影响大战略缔造的传统因素外,信息时代权势的控制使用日趋复杂化、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复合叠加趋向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增生对国家战略能力的渐进式冲击这三大发展趋势,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塑造着世界各国的外在战略环境,而且直接对大战略缔造过程构成了强劲冲击。它们与传统因素一起,在总体上造就了后冷战时代大战略缔造特有的困难,而克服这一困难的最好途径在于借助历史特有的穿透力,去"研究大趋势,预见可能性"。  相似文献   
33.
1997年11月和1998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分别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川奈进行两次非正式首脑会谈,以期进一步推动并发展俄日关系。众所周知,在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之中,俄日关系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就是长期  相似文献   
34.
作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中亚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9·11"后随大国力量的积极介入,中亚的地位可谓进一步凸显。从2005年开始,中亚各国将分别进入以议会选举、总统选举为标志的政治更迭期。由于地区内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活动猖獗;各国经济发展尚未进入良性状态;格鲁吉亚、乌克兰历次"革命"对中亚反对派又具某种示范、鼓舞效应;加之大国在中亚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中亚局势充满了诸多变数。为了对中亚局势走向有一个较准确的把握,"《现代国际关系》专家论坛"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室合作,于2005年元月19日以"中亚局势分析与展望"为主题,在万寿山庄举行为时一天的研讨会。来自京、沪、兰、宁的学者、专家本着求真求实的精神,从多个角度对中亚局势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现将与会代表的发言整理发表,期望有助于您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而推动中亚问题研究的步步深化。  相似文献   
35.
新世纪以来,伴随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地区影响力等方面的群体性崛起,印太这一地缘概念被赋予更加贴合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现实的重要意义。以中、美、印三国为代表的区域大国更倾向于将印度洋和太平洋视作统一的地缘战略区域而纳入国家大战略进程,并作用于具体的外交政策实践,进而塑造出印太地区大国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战略生态环境。而印太特有的地缘特征,使得单一国家难以依靠自身实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借助提供公共产品等方式确立自身在地区的支配性优势地位。因此,构建以地区大国协调和合作安全理念为核心的复合型地区海上安全架构,成为维护印太海上安全秩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