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在冷战结束,特别是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之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似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家争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学术界对塞缪尔·亨廷顿、弗朗西斯·福山等关于文明的观点,以及亚历山大·温特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表现出高度关注,可能还与这样一个特殊背景有关:中国是一个正在融入国际社会的上升大国,其文明经验与所强调的道路与西方社会的历史逻辑有巨大差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既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重大议题的解释效力不大,而建构主义及文明学派强调文化、观念等“软”的方面,似有更大的讨论空间,存在着产生一种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界提出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问题。然而,建立中国学派,必须借鉴新的学科和引入新的研究工具。国际关系研究并无自己的方法,它是不断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因此,若无新的工具和新方法的引入,建立新学派的想法只能是纸上谈兵。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国学派的建立问题应从应然(应当如何)层面的讨论转到实然操作层面,即尝试引入一些新概念工具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期刊载的这组“人、文化与国家行为”专题论文,将心理文化学的视角和分析工具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便是这个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22.
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以西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开封县西村的实地考察 ,得出了对当前村落社会离婚的基本看法 :离婚模式仍基本上是传统型的 ,但已发生了变化。村落社会中维持婚姻的条件仍主要不是感情而是感情以外的因素 ,发达的防止婚姻破裂的两个网络使离婚率极低。离婚问题上的变化有 :婚外情以及由此引起的离婚有增多的趋势 ,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等。这种变化虽然还没有达到威胁传统婚姻、家庭的程度 ,但其意义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23.
今年3月20日东京地铁发生的沙林毒气事件震惊了世界。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研制出两样大规模杀伤武器,一个是原子弹,一个是沙林毒气。沙林毒气又被称为“贫穷者的原子弹”,是说它造价低廉但威力极大,不幸的是,这两种“原子弹”都是在日本用上的;二战后期美国人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50年后,正当世界各地准备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日本又“爆响”了另一种“原子弹”。东京地铁沙林事件使12人丧生,5500人受伤。就受害的程度而言,远不能与50年前原子弹的爆炸相比,但这一事件潜在的危  相似文献   
24.
今天的时代,为我们这些搞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的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搞过印度的Caste制度,也探讨过日本社会的结构和国民性问题,但搞外国问题,总觉得有些隔膜,不踏实。因为我很难做实际调查,用我的眼睛去看,去亲身体验。即便做到这一点,还有语  相似文献   
25.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是:亲属集团在"心理社会均衡"模式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亲属集团成员的资格具有恒定、自动和不可转换的特点,个体生活在一个高度稳定、较容易得到心理社会均衡的亲密圈子中。与之相联系的两个层面的心理文化取向是"人伦中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和谐"。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上,也反映在中国这个行为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上。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理念的心理文化基础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含义,消极意义的和谐是指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具有较高的均衡度,行为体的行为较趋于静态、消极、内敛;积极意义的和谐是指在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人们有一种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加以提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将行为导向追求和谐的方向。  相似文献   
26.
印度种姓的政治化与政治的种姓化───当代印度民主政治悖论之一尚会鹏POLITICALIZATIONOFCASTEANDCASTIZATIONOFPOLITICSININDIA¥ShangHuiPengThisessaydiscussesvarious...  相似文献   
27.
印度教社会中的不可接触制,可以说是种姓制的极端形式。笔者在讨论种姓制度的一些文章里曾涉及到这一制度,但并未完全展开。本文旨在探讨该制度形成的历史,并根据笔者在印度的实地考察,介绍当今印度社会中不可接触制的实况。一、起源与发展从历史记录看,梨俱吠陀时期的印度社会似乎并不存在不可接触制。成书于后期吠陀时代的《夜柔吠陀》、《奥义书》文献中,出现了“乾陀罗”、“泥沙达”、“鲍尔卡萨”等被雅利安人轻视的人,但尚缺乏证据说明他们是不可接触者。公元前600—300年时期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