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东亚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既具有相对的同质性或整体性,又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它们之间的文化传播又具有双向互动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对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产生巨大影响,而各具特色的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也不可轻视。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观念,继承发展东亚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吸收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增强东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将为21世纪东亚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2.
1984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视察了湘西的大庸、桑植、永顺、花垣、吉首等县、市。廖汉生同志是桑植县人,早年曾战斗在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视察中,廖副委员长参观了贺龙同志故居和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武装斗争历史展览。  相似文献   
33.
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铜鼓是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一种代表性文物 ,它广泛渗入东南亚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古代铜鼓文化是东南亚史前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东南亚本土文化和固有文化的代表 ,而且还是东南亚吸收和融合其他外来文化的基础 ,至今在东南亚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仍可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34.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我们党经历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苏东剧变和“左”右干扰的困难而又复杂的局面。邓小平率领全党拨乱反正 ,排除干扰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充分显示出邓小平从容应对复杂局面的高超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35.
本文根据中外文明由盛到衰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现实情况,指出了党政干部学习中外历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当前应突出坚持以农民为本、以共享改革成果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深化改革还必须坚持全面的改革、协调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不断消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社会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相似文献   
37.
38.
1998年9月30日是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从清晨开始,几千名市民不约而同地向殡仪馆涌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他们素不相识的心中的英雄——为抢救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献身的吉林省德惠市委组织部干部刘克明洒泪送行……一位在浓重的晨雾中默立了两个多小时的七十多岁老大爷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克明这孩子好哇,他心里只装着别人而惟独没有自己,他走得太早了……”在长街上怆然肃立的市民,在电视机前含泪观看的群众,都为党的好干部刘克明的英年年逝而惋惜、感叹! 一个年仅29岁的青春生命,在生命瞬间的壮举,不仅浓缩了人生的纯美与崇高,而且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宽阔胸怀和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39.
越共十大:成就与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在越南的经济革新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本文对越共十大的成就作了评述,指出越南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和做法是从本国的社会实际出发的,虽不必照搬,但却给我们一些启迪,值得我们研讨与借鉴。  相似文献   
40.
15世纪初,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与世界航海史和中外关系史上的盛举,已载入史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对郑和下西洋的首泊站——占城国却往往一笔带过,罕有论及。本文试对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明初中国——占城之间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关系作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