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2 毫秒
21.
将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1、3和6μg剂量采用基因枪轰击方式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 3.1( )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注射后第15 d给每只鸭人工感染鸭瘟强毒。结果显示,1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有3/12死亡,PBS和空载体注射鸭分别有5/12和4/12死亡;3μg和6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以及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100%受到保护。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显著低于PBS和空载体对照组,而3个pcDNA-SDIFN-α免疫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基因枪轰击pcDNA-SDIFN-α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从四川省不同地区分离到256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和Heddleston热稳定抗原鉴定法对其进行了血清学鉴定,并对病原的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254株为荚膜A群菌,占99.22%(254/256),其中5A型占95.7%(245/256),8A型占1.95%(5/256),9A型占1.56%(4/256),未定型占0.78%(2/256)。测定了鸭巴氏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分离鉴定的鸭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3.
鸭瘟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鸭瘟病毒(DPV)CHv株经过鸭胚成纤维细胞增殖、反复冻融、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介质离心制备纯化抗原,建立了用于检测鸭血清中抗DPV特异性Ig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研究,确定了最佳工作条件,研制了相应的检测试剂盒并对盒内各组分的保存条件、质量控制以及试剂盒的特异性、重复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75μg/孔的纯化DPV抗原包被反应板可获得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100稀释的待检血清样品反应后D405 nm值换算为抗体效价的标准直线方程为y=1.573 3.552x(r=0.953,n=40)。试剂盒在4℃保存3个月或-20℃保存10个月后各项性能都很好。应用该试剂盒对皮下注射、口服和滴鼻免疫DPV弱毒的20日龄樱桃谷鸭血液中抗DPV特异性IgG抗体效价进行了测定,皮下免疫鸭于第6 d,口服和滴鼻免疫鸭于第9 d可在血清中检测到DPV特异性抗体,且至第60 d时依然可检测到高效价抗体。证实,该试剂盒可用于鸭瘟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鸭场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24.
克隆了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C2株ORF5基因。测序分析表明SC2株属美洲型PRRSV。构建的ORF5基因疫苗经脂质体转染Marc 145细胞后,第26h检测到疫苗蛋白的特异性表达,第56h达到高峰。疫苗肌肉注射小鼠和仔猪后能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核酸疫苗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现象;且能使仔猪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期持续135d以上。结果表明,构建的PRRSVORF5基因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分离鉴定的鸭瘟病毒gD基因(GenBank登录号:EU195085)及其编码蛋白的应用,采用PCR方法从鸭瘟病毒CHv毒株DNA中获取编码gD胞外区基因729bp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gD,转化受体菌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重组gD蛋白。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1ku,为gD胞外区与载体6个组氨酸的融合表达产物,与gD胞外区预期大小一致(27.5ku);经离心收集菌体,超声裂解后,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gD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将包涵体溶解后进行Ni-NTA亲和层析可较好地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blot检测显示,gD蛋白能与兔抗鸭瘟病毒血清特异结合,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利用该蛋白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优化了该方法的各个反应条件,并进行了初步应用,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为阐明鸭瘟病毒(DPV)UL51基因的特性和功能,根据DPV UL51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扩增UL51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栽体上,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再将该目的片段亚克隆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cDNA3.1-UL51,通过脂质体介导将其转入COS-7细胞;应用实时荧光RT-PCR、Western-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UL51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转录、表达和定位情况.结果表明,UL51基因在转染后6 h即已开始转录,12 h开始表达,24 h时转录和表达量均达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该基因在COS-7细胞中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为33 ku.比预测的分子质量(约27.1 ku)大.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该基因产物早期聚集于COS-7细胞的近核区域,晚期位于胞浆和胞核中.  相似文献   
27.
根据基因文库中减蛋综合征病毒 (EDSV)AV12 7株的序列设计 1对引物 ,从四川本地分离的EDSVSG930 1株中扩增出六邻体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UC1 8的多克隆位点中 ,经PCR、酶切分析、DNA杂交分析和序列测定证明 ,所扩增、克隆的基因包括了六邻体蛋白基因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在内的完整序列。用光生物素对含六邻体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标记后 ,采用斑点印迹法对 4株EDSV(标准株AV 12 7株和 3株四川分离株 )、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鸭瘟病毒的核酸进行检测 ,结果 ,该探针能检测出 4株EDSV ,但不能检出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鸭瘟病毒。表明该六邻体蛋白基因探针具有特异性 ,检测的灵敏度高达 12pg。  相似文献   
28.
为了获得适宜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体外培养的细胞系,开展了NGVEV强毒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适应性和增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NGVEV强毒株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鸭胚传4代,取尿囊液接种DEF,第1代无明显细胞病变;第2代培养至72~96 hDEF出现颗粒状缺失、脱落,但无典型蚀斑出现;第3代培养至96~120 h,DEF形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典型蚀斑;第5代以后的NGVEV可稳定适应于DEF,典型细胞病变出现于48~72h。取适应DEF的NGVEV感染DEF细胞后制作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腺病毒粒子,大小为70~90 nm。NGVEV在DEF上的TCID50值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增高,由第1代的101.23增加到第8代的108.02,最高毒价出现于96~144 h,96~120 h是收获病毒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29.
应用RT-PCR获得新城疫病毒(NDV)La Sota株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片段,将HN基因片段定向插入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aA,构建了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aA-HN,将其用Sac I线性化后电转化入P.pastoris X-33.经高抗性及阳性转化子筛选得到重组菌株X-33/pPICZaA-HN,甲醇诱导后,表达产物的上清液经SDS-PAGE、Western-blot和血凝活性检测,结果约在97 ku处有目的条带.比预期分子质量大,占总蛋白的53%,与N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具有较高的血凝活性.表明,HN基因在毕赤酵母中成功地进行了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0.
论述了疱疹病毒UL34基因的序列特点、编码蛋白结构特点、基本功能以及它与UL31蛋白、Us3蛋白、动力蛋白、核纤层蛋白的相互作用。表明,UL34基因对病毒的早期包装、成熟和出芽以及对UL31蛋白和核纤层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正确定位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