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91篇
  免费   843篇
  国内免费   46篇
各国政治   924篇
工人农民   716篇
世界政治   9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59篇
法律   11766篇
中国共产党   1836篇
中国政治   4768篇
政治理论   2897篇
综合类   6499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246篇
  2021年   475篇
  2020年   590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488篇
  2016年   370篇
  2015年   632篇
  2014年   805篇
  2013年   1937篇
  2012年   1445篇
  2011年   1889篇
  2010年   2261篇
  2009年   2225篇
  2008年   2221篇
  2007年   2433篇
  2006年   2653篇
  2005年   2149篇
  2004年   1027篇
  2003年   910篇
  2002年   1026篇
  2001年   1007篇
  2000年   534篇
  1999年   320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207篇
  1991年   224篇
  1990年   202篇
  1989年   213篇
  1988年   174篇
  1987年   196篇
  1986年   193篇
  1985年   171篇
  1984年   168篇
  1983年   175篇
  1982年   99篇
  1981年   96篇
  1980年   89篇
  1979年   110篇
  1978年   76篇
  1977年   74篇
  1974年   63篇
  1973年   73篇
  1972年   6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The emergence of behavior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s led to increasing calls for public manag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consider predictable cognitive biases when regulating individual behaviors or market transactions. Recognizing that cognitive biases can also affect the regulators themselv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regulators operate interacts with their cognitive biases. In other words,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choice architecture” that regulators face reinforce or counteract predictable cognitive biases? Just as knowledge of behavioral insights can help regulators design a choice architecture that frames individual decisions to encourage welfare-enhancing choices, it may help governments understand and design institutions to counter cognitive biases in regulators that contribute to deviations from public interest policies. From these observations, the article offers some modest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regulatory choice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22.
论贿赂犯罪罪名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刑法贿赂犯罪的罪名体系是以犯罪主体和对象为标准建立的,存在较大的缺陷,为完善这一罪名体系,本文认为必须以犯罪客体作为划分标准,对相关规定进行重新整合,分别纳入公务贿赂罪、商业贿赂罪和行业贿赂罪中。  相似文献   
23.
刘珍 《理论月刊》2006,(6):186-188
诚信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大力加强学生自身诚信素质的培养,而且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的熏陶与配合。构建良好的高等学校诚信教育体系,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4.
25.
刘彬 《知识产权》2006,16(6):74-76
随着当前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内企业在海外频遭知识产权纠纷。本文试图探讨一种成立海外知识产权应诉基金的模式,以行业协会为首合力应对国外强大的知识产权压力。  相似文献   
26.
27.
台湾地区警察所面临的治安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益显严峻。台湾警察大学未来之发展规划 ,将定位在对公共安全的整体思维之上。其教育特色 :1 重视品德教育 ,强调校园伦理 ;2 强化体能技术 ,培养领导能力 ;3 落实全人教育 ,培养健全干部 ;4 重视法学教育 ,落实依法行政 ;5 兼顾理论实务 ,注重建教合作。发展远景 :1 提升学术研究与教学品质 ;2 培养优秀专业人才 ;3 配合治安等领域之需求 ,发挥研究智库功能 ;4 推动终身学习 ,扩大社会服务功能 ;5 增进行政效率 ,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28.
集侦查行为与强制处分于一身的性质决定了搜查制度的设计必定无法避免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冲突,而矛盾冲突的解决之道在于谋求调和而非片面牺牲,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谋求并存的方案,并且,在迫不得已时容许最小限度的牺牲。虽然我国宪法已明确昭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然  相似文献   
29.
刘志强 《行政与法》2006,(10):123-125
本文针对转轨期的中国立法,采用法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的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分析了传统管制向公共规制和立法博弈发展的理论和现实。  相似文献   
30.
傅珊 《理论月刊》2006,(7):48-50
人和人性的问题是社会的根基所在。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的思路密切关联。战国思想家荀子倡“性恶”和“法治”,开辟古代中国两千年礼法合一传统之先河。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为当代关于法治理念的思考提供了绝佳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