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89篇
中国共产党   221篇
中国政治   349篇
政治理论   93篇
综合类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邹广文  王璇 《理论探讨》2023,(1):117-125+2
不同于以往对“劳动”“生活”进行单一范畴的讨论,可从关系视角出发,回到马克思思想的原初语境来探讨劳动与生活的关系。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入手,切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从中发现劳动与生活关系的历史形态。首先,在“人的依赖关系”下劳动与生活处于朴素同一的关系中。其次,“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下的劳动与生活处于紧张对立的对象性关系中。作为劳动与生活关系的理想状态,“劳动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并不是设定的,而是生成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在这种形态下,劳动的谋生性质并没有消失,反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真正的“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活动,劳动与生活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和谐的理想的统一。实现劳动与生活的统一,通往真正的美好生活有赖于人的解放,而这一理想的实现本质上指向当代人的生活信念与劳动意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912.
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国家强调以县为主建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背景下,研究县域范围内普惠性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借助GIS技术分析P县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发现,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已经基本实现供求平衡,但由于普惠性幼儿园的选址不合理而存在“服务盲区”和“服务范围重叠”的问题。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投入,但学前教育的城乡二元格局并未被打破。实现学前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未来,有关部门要确保县域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注重幼儿园选址和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完善相关细则;致力于实现县域内学前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913.
严益州 《法学家》2023,(2):159-171+196
要正确认定无效行政行为,必须重视法学方法的运用。概念与类型是认知思维的两种基础形式。就概念而言,应以利益衡量论考察重大且明显违法标准,令无效行政行为的本质内涵得以厘清,使认定结果具有实质妥当性。就类型而言,应以融贯论思考无效类型与撤销类型的关系,令前者的解释以后者为基点而展开,使无效行政行为类型化获得法律体系内部相关规则的支持与证立。在明确概念和类型的解释方法后,可采用双阶考察法具体操作无效行政行为的认定,即先通过融贯论联结无效类型与撤销类型,使二者始终处于整体观察范围之内;再通过利益衡量论考察系争瑕疵是否符合重大且明显违法标准,进而决定其应涵摄至无效类型还是撤销类型。  相似文献   
914.
现有研究强调制度限制导致了当前基层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这不利于准确把握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障碍,影响了相关政策的指导方向。本文采取“结构-能动性”分析的视角,针对这一现象从机制层面提供了一个新解释。本文认为,多中心分散化的购买服务机制与强调短期利益的竞争性考评体系无法为社会组织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与低稳定预期相伴随的是社会组织应对的策略性逻辑,社会组织或通过发展特殊主义关系来稳定资源渠道,或培养自己成为“多面手”从而具备承接多个项目的能力,但无论哪种策略都不利于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15.
邹广文 《求索》2023,(2):16-26
文化自信自强是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文化自信自强何以重要?第一,文化对于民族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因素;第二,文化自信呈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诉求彰显了文化自信自强。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以人类现代化为普遍参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是一个“关系”概念。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生成中国的现代性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兴盛,需要自觉凝聚中国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和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素养。只有始终秉持文化自信,才能不断走向文化自强,由此迎来中国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916.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推进,彰显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民族底色、人民情怀、辩证思维、历史使命与世界视野。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凝聚文化价值引领力、文化传承保护力、文化民生保障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创造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将文化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飞跃,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神聚魂、引航定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