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一、《规划》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实践成果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  相似文献   
2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建设规划制定工作.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有七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是"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19年2月2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紧完善法治建设规划,并将其摆在五项...  相似文献   
23.
论法律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一词在中国出现得很早。如《孝经·纬》上便有所谓“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孝,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这里的“社”是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旧唐书·玄宗上》中记载有:“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二程全书》中也载有“乡民为社会”。所谓“社会”意为村民集会。中国古时的“社”,也指可供志同道合者集会之场所,如“文社”、“诗社”等;有时还指一种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会”为“聚集”之意。因此,两词联用,就表示在一定地方,于民间举行的演艺集会、祭神的庆祝活动;或者指许多人为了…  相似文献   
24.
付子堂 《人权》2015,(2):109-112
China must accomplish two tasks on human rights:domestically,it must continue its efforts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based past achievements;internationally,it must strengthe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n human rights issue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contribute to the building of a reasonable international human  相似文献   
25.
民生法治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作为一种根本治国方略,对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社会、政治需求,又能在哪些方面给予足够的制度回应?民生法治论与民主法治论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民生与民主并不矛盾,相反,要想真正保障民生,必须通过民主的渠道。正如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所说:不能认为  相似文献   
26.
马克思早期所写的一系列政论文,尤其是对言论自由进行探讨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直接体现了马克思对于"自由与法律"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的根基,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因而法律只能是自由的体现,只能符合人自由的生命活动规律;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只有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才能得以实现,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只能导致对自由的压制。  相似文献   
27.
研究当代中国问题虽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但其中社会转型是一个颇有意义的独特视角。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便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变。尽管其中经历了各种挫折甚至倒退,但人们仍渴望通过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场持续了百年的社会变革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关键阶段,体现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学术界对这一变迁也有了学术自觉。广大知识人都开始有意识地从各自学科的视角和立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社会转型”成为了学者们描述、界定和揭示这一时代特征的普遍用语,但法学界的话语仍然显得比较微弱。法律制度创新不仅意味着政治法律的成功转型,而且也是社会转型目标最终实现的标志和保证。“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律与社会研究”课题组从法学理论的几个不同方面,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性意见和观点。  相似文献   
28.
论法律功能与依法治国——法治秩序中的法律功能状况及其实现障碍●赵震江付子堂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式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9.
1995年12月8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和本刊编辑部在北大法学楼召开《陈守一教授法学思想和法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由著名法学家、北大法律系主任魏振瀛教授主持。现将与会学者的发言整理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30.
“急事”呼唤“急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紧急出台是因非典危机而起。本文通过研究这部非常时期的非常立法的背景、目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论述了我国建立应急法律制度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特别强调,非典既是一种呼吸综合症,它所引发的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法律正是通过对社会病的疗治而对付自然病;有了急事,就要有急的意识、急的行为、急的规范,就要依法应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