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法治中国”命题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最新理论命题,亦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是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最新的问题域之一。法治重庆建设必须接受“法治中国”语境的“规训”,并贡献出重庆关于“法治”的“地方性知识”。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国家主导型区域法治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新的“理论试验田”。  相似文献   
32.
实现法治型社会管理效果,必须重视诚信法治的研究.现代诚信不仅保有道德结构、政治情境和法律场域的三重意境,更因解构而存在新的三维之义:作为个体品质的诚信、作为关系纽带的诚信和作为价值追求的诚信.以此为前提预设,失信行为即能避开道德难题的困扰,进入法律规制范畴.社会失信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呼吁诚信法治的条件因素;诚信法治则以诚信的法治与法治的诚信为基本内涵,证成了规范诚信的正当逻辑.诚信法治回应社会诉求,应以内在一致性与递进式的层次为建构原则,依次推动思想基础、结构基础、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建设.法治以诚信为本义,诚信法治与民生法治构成现代法治的一体两面,是解决失信问题的现实选择.构建诚信法治,是法治实效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3.
法治是一个国家政治进步、制度文明的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生产力”。没有法治指标的政绩考核标准是残缺不全的,也难以真正发挥政府绩效评价的作用。要以树立全新的政绩观为突破口,把法治引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从而激发起各级政府推动法治的热情,使法治的推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各级官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4.
从所有权产生的历史看,动产所有权与不动产所有权并非统一,而是逐渐融合,并融合为统一的所有权概念。在近代已降,在最新的法中为了流转的利益而对动产设立“以手护手”原则和对不动产设立土地登记簿原则。因此,为社会利益而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有所加强。在所有权概念中产生了新的动产所有权与不动产所有权的分离。  相似文献   
35.
<正>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既是新时代法学院校的必然使命,更是形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残疾人法律服务网络的关键一招。为有效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不断向特殊群体延伸,建议系统整合法律助残资源,壮大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队伍,以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为抓手,优化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权益维护。  相似文献   
36.
法治体系内的党内法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在制度建设层面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依据。因此,有必要把党内法规置于法理学的研究视野中,明晰其制度逻辑,厘清其话语源流、制度定位和体系架构。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主要呈现五种关系,即价值取向的一致性、规范对象的相融性、功能发挥的互补性、文化倡导的层级性、制度建设的衔接性。在法治体系的视野里探析党内法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7.
“法的目的”研究与争论虽绵延几千年,但缘于对法治的渴求、理性的推崇等原因,始终徘徊在传统的主观论与客观论之间.这不但有悖客观常理和法学科学性原则,而且终将会动摇公共秩序和危及市民社会建构.鉴于此,有必要在归结传统理论中法的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与反思,进而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视角出发,在法解释学语境中重新考察法的目的,并申明加强“法的目的”研究有利于增强中国法律自信、扩大中国法律话语权.  相似文献   
38.
社会矛盾是任何社会形态之下都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面临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社会矛盾十分激烈突出,因而儒法两家的先哲们从当时的社会矛盾现实状况出发,对社会矛盾的成因及解决之道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轴心时代"的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智慧,不仅成为此后传统中国社会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的思想资源,而且对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9.
主持人语     
打造中国法学和法治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要求法学界必须紧密关注民生。在法治的逻辑下,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法治改善民生、促进文明,已成为法治建设的必然逻辑和目标导向。本  相似文献   
40.
在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律思想对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东西方的法学和其他学科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法律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视角也极为繁多.从思想史意义上看,如西方法学思潮之正统的"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①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式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②规范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③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④以及文本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⑤这些研究视角不论是来自法学研究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至少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文本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大有助益.它不仅能够带领我们走进马克思的思想世界,而且也有利于我们通过观察西方不同思潮的面貌,研究现代西方法学和法哲学的内在结构、基本含义及其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