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集体行动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从实质上来讲,网络集体行动区别于传统集体行动的关键问题是其话语性特征,即其属于一种符号性的话语行动。这种话语性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型风险,包括可能制作传播分裂的意识形态、谣言的大量滋生、群体性的极化情绪、难以监管以及易被利用等。治理这些风险的措施,一方面必须坚持"宽严结合"的态度和原则,另一方面应当采取一系列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追溯个人越轨行为的根源,最根本的就是价值观失范。价值观是人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与满足之间关系的看法,它对人的活动起着评价和导向的作用,并且对人的行为具有选择的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需求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失范的价值观念则会产生不正当的需求和对事物不正确的看法,因而便产生越轨性行为,严重的便导致违法犯罪,因此研究价值观的失范便有助于我们了解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吴兴民 《政法学刊》2009,26(6):92-94
群体性事件是对社会已然存在的危机的一种反映,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危机重构社会秩序的行动。它在本质上是体制内缺乏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而只好采用体制外的要求改革的形式。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从体制内建立顺畅的沟通与表达机制,才是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4.
涉农犯罪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侵害对象的犯罪,主要指涉及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破坏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坑农害农犯罪、破坏农业生产犯罪、农村土地犯罪、农村职务犯罪、破坏农村民主管理犯罪以及败坏农村社会风气的犯罪。涉农犯罪的形态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如不重视农业、不重视农村建设、农民的弱势化以及农村基层组织涣散等。因此,防范涉农犯罪的基本对策主要应从重视农业、重视农村基层建设、培育农民公民意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及强化农村社会控制力量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语境下的精神控制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民 《政法学刊》2005,22(2):39-42
邪恶势力进行的精神控制可以被解构为四个基本部分:行为控制、信息控制、思维控制和情感控制。心理学对精神控制的分析只是技术层面的,探讨精神控制的实质必须从社会学视野入手。利用相关的文化理论与行动理论对精神控制进行考察,得出其本质是阻碍沟通理性与争夺文化霸权。因而预防和解除精神控制的途径必须从创设理想沟通情境与主流文化重建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旧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基于治安主体多元化模式下的多中心治理逐渐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一种理性选择。但是,单位制的管理模式在体制上和意识上的影响仍然较为强大,企业保安服务水平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民间组织独立自主的活动能力不强,基层群众社会治安主体意识缺乏。应赋予其他社会力量治安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多中心治理的合作式治安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的犯罪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城中村犯罪的主体则是那些离乡的流民。由于城中村本身既是农村又在城中的特性,导致其成为外来流民聚居的主要场所,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流民社会。由于城中村以及流民社会有其自身特点,因此社会管理在这样的区域就成为难题。而流民社会也酝酿形成了与城市社会格格不入的流民文化。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流民犯罪成为城中村治理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