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正>·人民群众对于当前反腐的成绩单总体上是满意和支持的。·反腐是当下民众关心的最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之一,同时也是官民之间、上下之间最具共识的"合意空间",换言之,是赢得民心最适宜的利器之一。·当前反腐的期待重心明显上移:由对于网络反腐的倚重,转变为对于最高层反腐的倚重。其中包含着人们对于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反腐成效的肯定,但也包含着社会  相似文献   
32.
民意何以重要 邓伟志:对于一个以执政为民作为治国理念的现代执政党来说,高度尊重民意乃是执政为民的基本前提,是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重要讲话中多处强调了“人民意愿”、“民意”。胡锦涛同志指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现在,我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同样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论民”中有四句话令人一新耳目:“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表达出党中央爱民重民的浓厚感情.提出了新时期为民帮民的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33.
一直以来,中国的海外形象由国外主流媒体打造。这些媒体根据他们的报道方针和新闻需要,选择性报道中国话题,所绘就的中国形象常常给人一种印象:中国人,是一群不一样的、神秘的人。  相似文献   
34.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相似文献   
35.
传媒的负面影响与青少年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镇。在传统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社会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完成。而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播媒介。因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常常是枯燥的、充满压力的,而传媒的“教育”却是生动的、充满趣味和快感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强化了青少年向传媒学习的心理倾向。因此,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对其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应该说,传媒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是有利于青少…  相似文献   
36.
微博影响力的形成机制与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作为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社会健康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能用文革的手段或文化原教旨主义逻辑去对待微博中出现的不太符合官方口味的内容。微博辟谣是个伪命题,微博的本质精神是平等参与、营造合意。总的来说,微博利远大于弊。  相似文献   
37.
<正>ChatGPT可谓“出道即巅峰”,问世短短两个多月便吸纳了过亿的活跃用户,一举成为世界热议的焦点。作为研究者,当这种大潮涌来的时刻,我们既要有拥抱新生事物的热情和勇气,同时也不能随波逐流,失去学术的逻辑和方寸。对于“热现象”要做“冷思考”,看到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变化和结构效应,为社会发展提供学界独特的视角和智慧。对于这一新事物而言,笔者主要是从传播和传媒的角度,解读ChatGPT会引发什么样的革命性改变,导致何种生态级意义的社会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