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法律   30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研究方法的区别。人文科学以人的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这使得其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关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争论主要有统一论、独立论和家族相似论。若要建立科学的方法论,必须既反对统一论和独立论的一刀切的研究方法,也要反对家族相似论的模糊不清的研究方法,要将理解——研究的主观方面和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方面相结合作为其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2.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宅基地价值显著提高。“两权分离”制度已不能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三权分置”应运而生。农村宅基地指农民占有和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权利,在此之前,国家对农村家政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其中三项权利是: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可以使宅基地在交易市场交易流转,实现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和建立“资格权”,在法律制度上有缺陷,农民对宅基地处分权有质疑,法律体制仍需完善,立法制度也有待加强。使宅基地“资格权”具体优化,这对于优化“三权分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不起诉案件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数量逐年增加,使得不起诉被滥用的风险亦相应提高,加强不起诉制约和监督机制成为不起诉制度面临的新课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基于起诉法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不起诉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以规则、规定的形式强化了不起诉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但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刑事不起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实现不起诉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科学构建、有效衔接,确保不起诉制度的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24.
传统的冲突解决策略是基于问题解决模型,它着眼于各方的利益关系和沟通、控制等因素在解决冲突中的作用;动力学系统模型主要从推动冲突的吸引子出发,探讨冲突演化的过程。动力学的观点认为,冲突解决的关键在于改变系统内在的动力学性质,即引发和决定冲突演化趋向的吸引子,冲突的解决策略则主要从打破系统的封闭性、改变系统的反馈环路、恢复系统的多维性、创造和激活潜在的正性吸引子等方面入手。冲突解决的最终目的是使冲突各方形成新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和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5.
当前,面对日益猖獗和频发的恐怖犯罪,我国现行侦查机制在调查取证、人身羁押、追诉期限以及技侦措施等方面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陷。为了加强反恐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在借鉴外国反恐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行侦查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应当促进侦查措施信息化、完善侦查措施启动程序、加强情报信息的证据效用以及注重反恐程序中的权利保障等。  相似文献   
26.
揭傒斯著《奎章政要》一书的说法,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辍耕录》"奎章政要"条。根据与揭傒斯同时的欧阳玄为揭傒斯写的墓志铭、黄溍为揭傒斯写的神道碑可以确定,《奎章政要》是讹窜揭傒斯的《太平政要》所致。"奎章政要"条的描述逻辑乖谬,基本是杜撰,这与元季人士对虞集、揭傒斯才华的估定以及对他们的熟稔程度有关。人们以揭傒斯在《范先生诗序》中所提供的虞集关于"元诗四家"的诗评为导火索,对虞、揭关系的解读逐渐偏离事实,引发出许多讹谬。  相似文献   
27.
虽然最高司法机关往往强调解释符合立法原意,但实际上其一贯运用的仍然是基于特定目的的客观解释论,主观解释无非是一种论证解释之正义性的工具而已。在客观解释论指导下,解释方法的适用也就并无原则或者序位可循,不同解释方法仅仅被用来论证不同解释结论正当性的不同方式。进一步而言,在逻辑上,客观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具有更亲密的呼应,在客观解释支配下的、没有解释方法限制的司法解释实践必然是一种实质解释论。  相似文献   
28.
欧化是现代汉语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和现象,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书写的中国新诗面临着欧化带来的种种困境和难题。与欧化相对的是本土化,二者的关系相当复杂,其关键是欧化或本土化在新诗自我建构中的位置。其实,与其纠缠于欧化在新诗中的有无、可否,不如考察语言欧化的历史性存在如何重塑了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式、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哪些质素。这些方面在新诗的许多代表性诗人和文本中有清晰的体现。  相似文献   
29.
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在内容上体现了不同实践领域的各自内涵,具有内在的切合性。公共精神是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从个体间关系、责任伦理和实践模式三个方面促成了志愿精神的生成和深化,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志愿精神生成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志愿精神中蕴含的私德成分和工具理性思维对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0.
新时期新形势下,首都外事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外事人才工作,特别是打造一支符合新时期外事工作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青年外事干部队伍,是实现全市外事工作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面认识首都外事系统干部队伍的特点与优势,客观分析现阶段青年干部不足的基础上,只有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措施方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职能,把握好人才规划与工作制度、干部队伍建设与机关文化建设两方面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做好青年外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