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8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65篇
综合类   1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中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立法确认过程,就是中国民法获得其生存和发展空问的历史过程,也是民法挣脱公法的束缚争取其独立地位的过程,而1986年<民法通则>在公法与私法划分理论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有关民法调整对象的立法表达,正是这一艰苦斗争历程的辉煌成果.它不仅为中国民法在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1999年新<合同法>的制订,扫清了最为主要的立法障碍.但是,导致早期经济法理论崩溃的决定性力量,是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模糊并扩大了调整对象范围,进入了大量的公法规则,有可能为中国未来民法典的制订再度形成新的障碍,这一障碍的克服,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2.
楊立新  尹田  龍衛球 《中国法律》2011,(6):2-8,56,61
人格權法草案的基本內容楊立新2010年全國人大法工委完成侵權責任法的立法工作後,王勝明主任提到2011年完成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工作後,將著手人格權法的立法工作。他希望學者能夠提前考慮解決人格權法立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完善人格權法的內容。2002年民法草案中與人格權相關的法律條文僅有28條,其中除了隱私權、  相似文献   
53.
论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种时效的立法模式中,权利人的败诉(无胜诉权)都是必然现象。所谓胜诉权消灭仅为时效完成时发生的程序上的效果而非时效的目的,故诉讼时效的客体不应是胜诉权而是因时效届满受到影响的某种实体权利。在各种请求权中,除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之外,人格权上请求权、身份权上请求权以及知识产权上请求权中,凡以财产给付为内容的债权请求权,当然适用诉讼时效,凡不以财产给付为内容的请求权,则原则上不适用诉讼时效,而形成权等程序性权利以及继承权等资格性权利均不得适用诉讼时效。故如果将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三种请求权视为债权,则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仅为债权。  相似文献   
54.
论中国民法典总则的内容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德国民法典》的模式及我国立法草案的选择(一)《德国民法典》总则的内容结构民法典总则为民法之一般而抽象原则的归纳和汇总,在民法典中设置总则,为《德国民法典》所独创,并为以后很多大陆法国家民法典所借鉴。《德国民法典》总则共240个条文,包括:第一章“人”(自然人、  相似文献   
55.
论法人人格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田 《法学研究》2004,26(4):51-57
团体人格是用作区分团体有无民法上独立财产主体地位的纯法律技术工具 ,既无社会政治性 ,亦无伦理性。人格权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其保护的是专属自然人人格所具有的那些伦理性要素 ,不能以同等含义适用于团体人格。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等权利无精神利益 ,实质上是一种财产权 ,且不具有专属性 ,非为任何团体人格存在之必须 ,故法人无人格权。  相似文献   
56.
论物权法平等保护合法财产的法理依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所有制是经济学的范畴,财产权是法学的范畴。凡属存在于公法领域的国家财产,为公共利益的载体,其地位高于私人财产,但凡属存在于私法领域的国家财产,则被视为个别利益的载体,其权利由法人(公法人或者私法人)享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权归集体企业法人享有;农村集体土地因权利主体缺位,导致农村集体所有制与集体财产所有权之间无法达成法律技术的转换,但因集体土地及其他集体财产而设定的他物权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一旦进入民事领域,即成为私法上的民事主体(法人)所享有的一种“私”的利益,与自然人和其他法人财产具有同等的民法地位。就个人财产而言,财产与身份相剥离,是近代社会以来的基本原则。物权法是财产保护法而非财产分配法,不具有矫正不合理分配制度的功能,即使现存法律框架范围内的分配制度存在某种不合理性,也只能通过改变分配法律的方式进行调整,但对于已经形成的分配结果,却必须予以平等的法律保护,这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7.
法国合同法中的“强制性合同”尹田在法国,强制性合同(contratimposeoucontratforce,)这一概念是在本世纪中期在学说上出现的。强制性合同是法国“统制经济”(即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一种经济模式)的特征之一,是法国合同法在现代变...  相似文献   
58.
<正> 近年来,第三者插足他人婚姻家庭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据调查,湖南省××市三个区法院一九八三年受理的355件离婚案中,有第三者介入的为123件,占34%;该市妇联一九八三年元月至八四年五月接待的833件离婚纠纷来信来访中,有第三者插足的为420起,占48%。据了解,在相当多的地区和城市,也都存在类似情况。这类离婚  相似文献   
59.
法国合同法对消费者权益的特殊保护尹田在法国法中,消费者主要是指在从事其职业行为之外的、为满足个人需要而订立有关财产或服务的合同的一切自然人(例外情况下,也包括法人)。自本世纪70年代初起,效仿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榜样,法国的立法者对于保护消费...  相似文献   
60.
论意思自治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意思自治原则尹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民事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历史的呼唤,民法学者们不得不从深层次去思索我国民事立法的某些根本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在"市场经济是意思自治的经济"、"意思自治是市场经济法律活的灵魂"的命题之下,大声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