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对反诉理论与立法完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反诉理论与立法完善的思考张晋红反诉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对其理论研究却一直困于有关特征、条件等方面的狭窄领域,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则几乎没有作任何明确具体的规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交叉重叠的现象日...  相似文献   
12.
张晋红 《河北法学》2005,23(8):101-104
基于诉讼案件对诉讼程序的"需要"与诉讼程序"供给"之间的规律和实现诉讼效率价值目标的需要,民事诉讼法有必要在现有立法基础上扩大一审终审的适用范围.对民事纠纷案件实行一审终审的标准及范围应由立法按诉讼标的额确定一个基本的幅度,再由各高级法院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在法定幅度范围内确定本省小额案件的标的额.但小额民事案件具有法定情形时不得实行一审终审制,同时,立法不宜允许当事人通过协议方式选择审级制度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间确认判决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晋红 《中国法学》2002,(5):109-117
我国民事审判对给付之诉所基于的无效法律关系通常在终局判决时才宣告其确认结果 ,由此导致一系列困惑和诉讼逻辑错误。一切皆因我国民事诉讼法欠缺中间确认判决制度。中间确认判决是在确认判决的基础上借鉴中间判决的“中间性”的产物 ,但其有别于一般的确认判决。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中间确认判决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其立法内容应当包括 :中间确认判决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中间确认判决实施的特别程序、中间确认判决的效力。  相似文献   
14.
非正当当事人及其更换理论的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当当事人及其更换理论的再探讨广东省商学院张晋红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这是我国学理界所一直公认不疑的.非正当当事人理论的伴生理论便是当事人的更换,即在诉讼过程中把不正当的当事人更换为正当当事人,诉讼重新开始.原来的诉讼活动无效.:这一理...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实现合议制功能和作用所推行的审判长制度 ,与现行法律确立的合议制度客观上存在着种种冲突与不适 ,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需要研究和澄清的理论问题。在理论上明确审判长制度下的审判长的性质 ,矫正审判长的地位和权限以及走出固定合议庭的误区 ,有助于审判长制度与合议制度的协调 ,使我国的诉讼合议制度能够得到理性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合并管辖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晋红 《中国法学》2012,(2):146-155
合并管辖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法定管辖,也不同于应诉管辖或承认管辖。合并管辖的目的在于为诉的合并提供管辖上的程序保障,具有阻止当事人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的法定效力,并能满足诉的合并类型发展的立法需求。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在管辖制度中增加合并管辖的立法内容,明确合并管辖的适用范围,合理解决合并管辖的适用与级别管辖、专属管辖的冲突及变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量经济、行政法规的颁布,大量行政纠纷的滋生,使我国行政诉讼的兴起已成为必然。当前,开展对行政诉讼的研究,对于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对正在开始的行政诉讼司法实践,是极为必要的。本文拟对行政诉讼的有关问题作理论上的探讨,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产权各行为主体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出从明晰产权、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理顺各方利益以及强化契约关系等方面,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提出:建立科学的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由专门机构根据各类案件在审理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对立案、送达、开庭、结案等不同审理阶段进行跟踪管理,保证案件审理工作的公正、高效。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评析审者兼诉的种种现象和原因,阐明诉审分立对于诉讼公正的意义。作者认为,诉审分立的实质是诉审制约。诉制约审判,是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其意味着审者不能兼诉,也不能随意干预诉。法院依职权对诉进行正当干预,就是审判对诉的制约,这意味着诉不能是当事人完全任性的行为。理清诉审分立与制约的关系,将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