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法律   5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关于唐代法律体系研究的述评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法制不仅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东亚法制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对于唐代法制,中外学者一直抱有极大的研究兴趣,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对于唐代法制的某些基本问题,依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关于唐代法律体系的性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对此,诚如学者所谓:“律、令、格、式的性质及与之有关的问题,已成了唐代法律乃至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一个分歧最大,矛盾最尖锐的问题。”①笔者认为,对此问题的廓清,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后代的立法技术,而且有助于准确把握唐代法制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2.
23.
韦伯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司法官员是非专业化的,因而司法审判不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西方则与之相反。本文通过对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考察,认为通过科举选拔出的司法官员基本具备了较好的“法理”知识;同时,他们可以通过科举以外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来弥补“技术”知识的不足。由于清代案件类型和法律条文比较简单,加之幕友的协助和审转程序的设计,司法官员的知识结构基本上可以满足日常案件的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4.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回归本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以降,西方的法律概念和法学理论随着坚船利炮不断“侵入”中国,并逐步支配了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律教育。在西方法学宰制下,固有的中国法律史研究范式也被取而代之,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中国法律史的理解和叙述。为了克服西方法学宰制下的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弊端,真正理解和深刻领悟中国法律史的独特性和真精神,很有必要采取“超越西方,回归本土”的态度。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既要用“内在视角”来认识中国法律史的固有内涵,又要用“外在视角”来照亮中国法律史的独特意蕴。  相似文献   
25.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26.
27.
徐忠明 《中外法学》2007,(3):371-378
<正> 我的畏友任强教授的《知识、信仰与超越——儒家礼法思想解读》新近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他送来了新书,嘱我说上几句。对我来讲,自从出版《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这本书评专集以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文章,个中原因不便细说。对任强的美意和"吩咐",我自然不能推却。但是,这与我们之间的友情无关,而是因为本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事实上,本书是任强数年以前的博士论文,曾经陆  相似文献   
28.
传统中国的法律的公布和宣传,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明清时期,法律明确规定了讲读律令的条文,要求帝国官员必须熟读律令,通晓律意,并且据以处理行政事务和审理诉讼案件;民间百姓如能做到熟读通晓律意,可以享受减轻刑罚的待遇。实践中,明清时期法律宣传的主要途径包括:宣传国家的基本法令,张挂法律摘要、特别条例及各类告示,公布案件裁决,宣传圣谕等。以此作为政治统治的策略和知识控制的手段,并向民众表达一种意欲建构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29.
本稿旨在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与法律制度的语境里,包公思考吏治问题和法律问题有何特点?与此相关,在北宋仁宗时代吏治渐趋(女+俞)情与法律逐步松弛的语境里,包公又有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本稿的分析思路,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旨在梳理包公有关思想的基本结构。这是以往包公研究相对忽略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30.
徐忠明 《法学家》2005,(5):42-49
纸面表述的历史与实际存在的历史之间的相互脱节,导致了"真实历史"与"虚构历史"之间的纠缠不清,即使在被誉为第一手材料的司法档案中,也存在不少"虚构"的成份.本文以明末徽州诉讼案卷<不平鸣稿>为素材,通过考察和分析明清时期司法档案中的"虚构"成份与司法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冀以阐明产生"虚构"的深层原因,并考掘出镶嵌于"虚构"中的作者的"真实"动机和目的,从而说明司法档案并非一种单纯的记录,而是一种动机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