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法律   5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诗经·甘棠》一诗,作于西周初年,原本只是一首召南百姓追念曾经施与他们恩泽的爱民官员——召公奭的抒情诗,与甘棠听讼并无必然关联。可是在汉儒的注疏中,原本形象抽象模糊的召公,却被建构成一个追慕王道政治理想的道德家,以及深入民间听讼决狱的苦行者。召公听讼断狱,乃是《甘棠》所述之事;召公爱恤百姓以及百姓因报恩而思念召公,则是《甘棠》所述之志。但是这种具体的事与志,并非源自《甘棠》本身的记述,而是出于汉儒的刻意建构。汉儒之所以将二者联系起来,或许是因为这首反映周初德教政治兴起的抒情诗,恰好与汉代儒家政治的逐步兴起吻合,既昭示了儒家政治理念的复活,也预示了循吏政治实践的来临。然而从古典中国循吏的司法实践来看,虽然送法下乡有其自身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同样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循吏送法下乡,实际上也不是一种常规化与制度化的安排,只是一种因人而异的非常举措。  相似文献   
32.
徐忠明 《法律科学》2007,25(1):15-24
作为雅俗文化交融的产物,竹枝词可以成为研究法律文化的素材.清代竹枝词即对民间社会好讼或健讼的风气、乡民争讼的原因和技巧、衙役视诉讼为利薮的现象以及诉讼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其关注的法律问题的焦点,乃是帝国衙门的贪污腐败与乡野民众的诉讼风气.这两个问题构成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问题,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也代表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33.
徐忠明 《中国法学》2006,1(6):66-84
源于民间、流传广泛的谚语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具有更加浓厚和深刻的乡土色彩,因而也更能够反映出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通过对这类资料的梳理、考察与阐释,我们可以解读出乡民视野中对于帝国法律和帝国衙门的基本态度,以及他们心目中的社会秩序与诉讼境遇。谚语不仅是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和诉讼心态的表达,同时还具有指引乡民建构法律秩序,以及表达他们的法律思想和诉讼感受的价值。  相似文献   
34.
35.
徐忠明 《现代法学》2007,29(3):3-21
清初上海人姚廷遴在其著作《历年记》中,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上海的社会状况,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诉讼活动。然而,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与案件主体的特殊身份,《历年记》中所记载的案件数量,并不能证明清初上海地区的“健讼”风气,藉此引发我们重新对“健讼”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历年记》中记载的案件处理过程,也透露出一些被正史和档案所遮蔽的司法运作问题。  相似文献   
36.
传统中国尤其是清代中国的诉讼风气究竟如何,学界对此问题众说纷纭.本文选择了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四省(市)的清代地方志"风俗"卷作为样本,借此讨论帝国晚期的诉讼风气与诉讼心态.地方志中记录了大量"好讼"或"厌讼"的风气、诉讼类型以及作者眼中的"好讼"原因,不仅是我们据以研究清代社会诉讼状况的实证材料,同时也可以用以解读地方精英阶层对于诉讼所持的独特心态.  相似文献   
37.
开拓与创新——《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读后徐忠明一、《求索集》出版的学术意义在国内法学界尤其是中国法史学界,说起张晋藩教授,总爱把他与中国法制史这门学科联系起来。①笔者最近专门拜读了《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已...  相似文献   
38.
浅谈中国古代的腐败与廉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权力腐败的日益滋生和肆意蔓延,已经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和警觉。救治之法若何?也许,历史能够提供某些镜鉴和启示。1中国古代政治权力腐败的基本规律。规律之一,随着国家机器和官僚体制的日益专门化和复杂化,以及传统形态的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和繁荣,不仅提供...  相似文献   
39.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形象主要以忠孝、清廉、明察、刚毅为特征 ,而流传至今的 1 0个包公断狱故事 ,除了体现这些特征之外 ,还暴露了包公偶尔也有的断狱不明和刚愎自用的弱点。通过这一研究 ,可以提供一个与文学叙事和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与断狱智慧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40.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大群先生毕生精研唐律,成果卓著,退休后仍笔耕不辍,推出了巨制《唐律疏义新注》。该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甫经问世,学界即好评不断。本期特蒐集法史学界诸多名家对该书的评论,以利读者对《唐律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