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法律   5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些年来 ,尽管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问题 ,依然缺乏必要的、自觉的省思。据此 ,本文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现状出发 ,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一番检讨。文章共分四个部分 :首先 ,谈论方法的一个前提 ;其次 ,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 ;再次 ,考证与解释 ;最后 ,史料与理论。  相似文献   
42.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形象主要以忠孝、清廉、明察、刚毅为特征 ,而流传至今的 1 0个包公断狱故事 ,除了体现这些特征之外 ,还暴露了包公偶尔也有的断狱不明和刚愎自用的弱点。通过这一研究 ,可以提供一个与文学叙事和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与断狱智慧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43.
解读包公故事中的罪与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忠明 《现代法学》2002,24(3):3-24
包公听讼断狱故事 ,突出的也是“罪与罚”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本稿在讨论包公故事中的法律问题时 ,首先标举“罪与罚”这个题目。除此之外 ,这一安排也有先“实体法”后“程序法”的技术考虑。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纠纷无论如何不会出现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之间比例如此“悬殊”的情形。那末 ,何以馀以故事特别强调“罪与罚”这一主题呢 ?这正是本文着重研究的  相似文献   
44.
神话思维与中国古代法律起源若干问题释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神话思维作为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后世该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基因”。这种既深且巨的影响,往往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保留下明显的痕迹。本文的主要旨趣,就是试图根据流传至今的反映先民法律文化心理的文字符号及其他传说资料,破译与揭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中的若干问题,以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45.
宋人话本《错斩崔宁》乃中国古代著名的“公案”小说 ,流传颇为广泛。本文把它放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与社会结构里予以考察。首先 ,介绍了这个“公案”故事的梗概 ;分析了这起“冤案”产生的四个原因。它的意义有二 :其一 ,试图拓展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史料范围 ,以期丰富人们研究中国法律史的材料 ;其二 ,试图运用法律—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解读中国法律史 ,以期丰富人们思考中国古代司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6.
笑话既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亦是一种讽刺的工具。明清时期流行的笑话汇编《笑林广记》收录的法律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间社会的法律意识:首先,契约与诉讼构成了庶民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其次,帝国官员的贪黩与酷虐是庶民讽刺和批判的对象;最后,对官吏昏聩和庶民狡黠的描写则反映出官民之间不同的司法智慧。  相似文献   
47.
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杨乃武之所以能逐渐上升为案件主角,积极推动着冤案平反的进程,在于他所掌握的资本远远优越于“小白菜”葛毕氏。当事人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状况决定了其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和权力,进而影响案件的进程和结果。这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该案中正义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使得对于正义的诉求蜕变成当事人之间各种资本的较量,最终势必影响司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48.
<正> 太史公在《史记》中特作循吏列传》,这对于研究司马迁的政治法律思想,具有莫大的价值。但是,这不是我们本文的题旨。什么是“循吏”呢?《史记》“索隐”释之云:“谓本法循理之吏也”。太史公在《循支列传》开篇有语略云:“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可见,执法之吏,对于国家之治乱,至为重要。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如何,不仅仅在乎其写在文本上的法律条文如何,更在于这种体现统治阶级“导民”意志与政策的法律条文是否在实际生活中被严格地遵循。虽  相似文献   
49.
明清时期的“依法裁判”:一个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忠明 《法律科学》2010,28(1):31-39
明清时期的司法实践,既非简单的“法律裁决”,也非纯粹的“情理裁决”,而是由诸多原因导致了二者之间的紧张和融合,最终以“情法两尽”为目标和理想。通过辨析法律表达和解读司法案件可以发现,从类型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司法属于“情法两尽”的裁决模式;就局部而言,司法官员在审理某些案件时,确实存在严格“依法裁决”的现象。据此,我们并不能将明清中国的“依法裁决”视作一个“伪问题”。  相似文献   
50.
<正> 清代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中指出:“《金瓶梅》是一部《史记》。”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也说:“表现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形形式式者,舍《金瓶梅》恐怕找不到更重要的一部小说了。”也有学者认为:“《金瓶梅》写的是宋朝,反映的却是作者身处的明朝”;至于“《金瓶梅》是产生于万历中期,还是嘉靖时期,现在已有争议。”笔者认为从某些具体制度文物方面考证,固然可以考证出某些内容属于万历时代,某些则属于嘉靖时代,但是,却很难最终断定一个绝对的年代;而且,《金瓶梅》的形成实际上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