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5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可 《世纪行》2007,(8):31-32
坚持重大问题在决策前进行协商,政协主席列席常委会议;创新民主监督形式,向重要行政执法单位派驻民主监督小组;提出责任政协、效能政协、亲民政协的工作定位,与人民的要求贴得更近……  相似文献   
42.
李可 《世纪行》2007,(8):27-28
7月9日-20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一行在湖北采访,从武汉、襄樊、十堰、神农架到宜昌,采访之余,我们忆伟人、访圣人、做仙人、寻野人、赏美人。  相似文献   
43.
44.
2013年春节前夕,木央镇大丫口至木桑公路正式开工建设。木桑村村民老赵因不同意占用自家的玉米地,搬了把椅子、拎了把菜刀坐在玉米地边,阻扰施工。后来,在村民的劝说下,老赵才不情愿地让出了玉米地,但却始终耿耿于怀,不愿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半年后,木桑村进行示范村建设,为了化解老赵的心结,我与挂钩联系的镇领导一起到老赵家做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45.
该书封三勒口“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以习惯法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它不同于其他习惯法论著的地方在于:首先,作者试图从实证、规范和理论三个维度对习惯法作出全面的研究,三个维度依次构成了对习惯法的立体透视;其次,本书是国内首部依照法理学体例对习惯法进行研究的专著,这种尝试为国内的习惯法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再次,本书对国内传统的习惯法研究理论提出了挑战,论证了“习惯法必须有强制力99,66习惯法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制度性事实”等十大新命题。本书对习惯法的概念、要素、效力、体系、生成、功能、运行程序等十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本书提出的许多命题可以为国家立法、执法、司法提供参考,更可以为习惯法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新型大国关系是冷战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大国关系新的战略思维和国际关系的新模式,是在2012年中美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由中美两国共同提出的,是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合作,开辟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直接理论基础是相互依存理论。新的全球安全理论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理论来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实现路径在于推动共同应对公共安全威胁,持续拓展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建立中美两国领域广泛的安全互信。  相似文献   
47.
李可 《清华法学》2012,6(2):136-153
在我国当代法治实践中,习惯处于国法之静态规则体系和动态运行机制上的“次选”、“末选”地位,这反映了我国当代法治理论在民间习惯与国家法律关系上坚守的“进化命题”、“分离命题”和“指向命题”等三大基本命题及其处置理念.因而,从理论上颠覆这三大基本命题并清除其制度性后果,是习惯无障碍地进入国法的必行之举.  相似文献   
48.
李可 《时代法学》2007,5(2):109-115
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二元分立在中外法制上均有体现,此种分立植根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相对分离。即便如此,在总体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9.
院校培训是军事人才成长的必经环节.选送干部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干部的使用和发展.关系到部队的长远建设。部队和院校应加强培训入口关的管理,确保将优秀干部送到院校。  相似文献   
50.
罪刑法定是现代刑法的基石性原则。中国封建社会既无规范意义上和制度层面的罪刑法定 ,也无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的罪刑法定。中国封建社会里 ,类推比附制度的存在 ,封建法律体系阶次性、明确性 ,民间法的存在 ,君立的绝对立法权 ,礼刑互用 ,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绞合在一起 ,是中国封建社会设有形成规范层面和缺席层面罪定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刑事和司法上的主客体思维 ,围绕儒家“礼治”来制刑、量刑和用刑 ,封建统治者在法价值上重秩序、轻权利 ,罪刑关系上的功利主义和刑法工具立义 ,对实质正义的过分追求和迷恋 ,公法文化的强盛和私法文化的贫弱 ,社会本位和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 ,封建司法官吏在规则内无自由裁量权和规则外无限自由裁量权的“角色冲突”,刑法主观指向无限性与文本客观涵盖的有限性的矛盾与不谐辱因素 ,致使中国封建社会没能形成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罪刑法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