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9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33篇
政治理论   2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英国儿史蒂芬气喘吁吁地把蒸汽机安装到火 车上时,他绝没想到18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宝贝最 终停靠在遥远的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上,那是它宿 命的终点站……  相似文献   
42.
精神的力量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下了一道死命令,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银的,要受“剥皮揎草”的极刑。然而明代官场的贪黩之风,后来竟成无法抑制之势。相比之下,轩輗的廉政形象就显得凤毛麟角了。  相似文献   
43.
得人者昌     
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能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要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和环境,更关键的是要有一位尊重人才,使人才的智慧和成果得到应有报偿的曹操式的决策者。所以,韩愈悲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毛泽东同志讲,“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也就是讲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4.
公共财政的三把“锁”“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像三把锁一样紧紧地“锁”住深圳市财政。这是深圳市具体落实2005年中央提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的成果。  相似文献   
45.
问路     
去年的一个冬天傍晚,我到北京西郊的蓝靛厂去。 1949年同样这个季节,我曾经在那里参加过土地改革。隔了好几十年以后,从来没再去过,印象已经很淡薄了,只留下火器营、东冉村、老营房这些地名了。  相似文献   
46.
元载之死     
唐代宗李豫时宰相元载.是中国历史上巨贪之一,抄他家时,起赃无数.其中以搜出来的八百石胡椒,最为骇人听闻。这种调味品,日常用量极少,一餐饭,数粒即足以吃得口麻舌辣,头汗耳热。而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唐武德元年的铜权,知道唐代的一石.相当于今天公制的79320  相似文献   
47.
杜甫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神”,就是“开卷有益”的结果。所以,手不释卷,则是读书人的一生追求,万万不可懈怠的  相似文献   
48.
据老北京说,旧时火神庙遍布区、县、乡、镇,多至十七处。我想,这可能由于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大量使用易燃的木材、席箔、油麻、老漆之类。防火能力极弱,稍一不慎,就会酿成火灾;京城水系又不发达,远水不解近渴,连紫禁城里都不得不在宫殿的门前,设置硕大的储水铜缸,以备不时之需;而老百姓居住的狭窄胡同,有的连车轿都难通行,一旦发生火警,根本驰救不及,只好任火势蔓延,烧光为止:所以人们才不得不求神拜佛,祈求神佑平安。于是,北京人对火神格外敬畏,拜祭这位红脸神仙的庙宇也就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49.
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相似文献   
50.
年年过年     
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使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更加紧密联系。整个国家,也同样需要像家庭的那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年到头,这“头”字,既是“尽头”的“头”,意味着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开头”的“头”,标志着新的一年的来临。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个除旧布新的日子,便成为全年众多节日之中最为突出,最受关注,最下力气,最舍得投入的重头戏。中国人不同一般地重视这个年,有其根源。因为我们这个农耕文化的古老民族,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一年的收成丰歉,与天时有很大的关系,惟其仰赖于天,靠天吃饭,所以便特别在意天象,研究天象,久而久之,便有按农事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农历出现。从年初的立春清明,惊蜇谷雨,到年底的小寒大寒又一年,正好符合了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这就是中国人的聪明了,几千年来,历法屡换,节气不变,中国人逐步形成这个世界上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