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技术、信息和资金作支撑,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与农民间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我国,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复杂性,迫切需要建立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56条规定,对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可以申请仲裁、提起诉讼。但对此类争议的性质、权利争议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及法律责任等均未作出规定。本文通过对此类争议的分析,认为集体合同权利争议不应纳入劳动争议的范畴之内,而是应当作为一类特殊的案件来处理;工会作为一方诉讼主体不是充当诉讼代表人的角色,而是诉讼担当人;对于不履行集体合同,工会主要是承担道义上的责任,而用人单位则应根据其行为的性质,承担违约责任或违法责任。  相似文献   
13.
<价值价格通论>2006年6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价值价格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本文在分析民主党派组织发展中的新趋势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中的信任合作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劳资关系由对抗逐步向合作发展,我国提出了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发展目标,在劳动法中确立信任合作原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法律途径。信任合作原则是指在劳资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确立双方合作机制,以达到劳资关系和谐目标的原则。信任合作原则在社会连带关系理论、社会伙伴关系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中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在英国及德国的劳动法中也有其立法实践基础。在我国劳动法中引进该原则,需要相应地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并形成信任与合作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6.
信托与证券混业经营的危害是破坏了政府信誉 ,增加了金融风险 ,加剧了泡沫经济。混业经营形成了资金的体外循环 ,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解决混业经营问题 ,政府要参与强制进行分业 ,要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要从法律角度界定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关闭条件、债权债务关系等。分业后重组的证券部 ,要按股份制的模式进行改造 ,组建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7.
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然而,作为农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其作用却发挥得还远远不够。随着农村税费的取消、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村委会的职能也面临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重庆市九龙坡区委统战部采取五项举措强力推进统战调研工作,组织调研撰写较高质量的调研文章30多篇,90%以上调研成果被应用到具体工作中,有的上升为政策规定,有的转化为区人大、政协优秀议案、提案和建议并被区委和区政府采纳。  相似文献   
19.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人才是基础,是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准人才工作的战略、方向;不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实现人才对科技的强支撑;不断优化人才区域布局,实现人才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相关政策与法律。只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面对错误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法治是坚决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司法实践中涉意识形态案件的不断出现、霸权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所谓“法治”行为等决定了以法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必要性,以法律手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是各个国家的通行做法。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法律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具有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实践探索、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决定了以法治手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可能性。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立法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程中,既要完善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立法,也要形成满足意识形态需求的司法政策、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