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恒温(25℃)条件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8只,空气栓塞处死后即刻取右心室血液,置于25℃恒温水浴槽中,每4h应用ATP荧光快速检测仪检测血液ATP含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恒温(25℃)环境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的ATP含量,在8h内从死后即刻的2.46×10-12mol/L升至3.09×10-12mol/L,8h之后则随PMI的延长而下降,直至56h,56~72h ATP含量在0.13×10-12mol/L时趋于稳定。以Log[ATP]为因变量(y),离体放置时间为自变量(x),对死后0~56h的数据进行回归曲线分析,建立了3个推断离体时间方程,即y=-0.019x-11.359(R2=0.763)、y=0.001x2+0.016x-11.666(R2=0.962)和y=-1.281×10-5x3-0.007x-11.576(R2=0.980),其中三元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980,曲线拟合度最好。结论家兔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42.
在美国工伤赔偿体系中,美国医学会的《永久性评定指南》是强制性使用标准,全美各州均在使用第3版、第4版、第5版和第6版的《永久性评定指南》.但由于《永久性评定指南》相对复杂、难于理解,而且有很多可以引起法律争议内容.因此本文通过介绍《永久性评定指南》在美国工伤赔偿体系中的适用情况,期为我国法医临床学研究、借鉴《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进行残损评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
中心型左右肺动脉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扩张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国内外文献尚未见这种类型先心病发病率统计报道。作者遇到1例新生儿死于该疾病而引发医疗纠纷的案件,报道如下。案例男性新生儿,足月顺产,体重3100g。初生时哭声响亮,自主呼吸,偶有一过性紫绀,心率130次/分,Apgar评分:1min8分,5min10分(依据临床病历资料)。予以吸氧,保温2小时,未见明显异常。后随母返病房约1小时后,面色苍白,鼻腔溢出粉红色液体泡沫,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临床死亡诊断:先天性心脏疾病?先天性肺发育不良或畸形?颅内出血?先天性代谢疾病?尸检所见:…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小鼠断颈处死后置于10℃、15℃、20℃、25℃、和30℃温度下保存;从死后6h至72h,每6h分别提取肝细胞组织中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8s rRNA循环阈值(Ct值)的变化。应用插值函数进行分析拟合,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方程。结果各温度组Ct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对所得数据进行插值拟合,得到一定温度变化区间内(10℃~30℃),Ct值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五次曲面方程:f(x,y)=-426.9+30.82x+44.48y-1.297x~2-1.837xy-1.388y~2+0.034 38x~3+0.038 17x~2y+0.038 67xy~2+0.028 77y3-0.000 612 9x~4-3.897e~(-7)x~3y-0.001 223x~2y~2+0.000256 6xy3-0.000 537 4y~4+3.606e~(-6)x~5-2.846e~(-6)x~4y+1.009e~(-5)x~3y~2-3.439e~(-6)x~2y3-2.556e~(-7)xy~4+2.664e~(-6)y~5(r2=0.999 4)。结论在外界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符合三元五次方程分布,利用插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45.
心肌梗死的红外光谱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鉴定心肌梗死的红外光谱法,探讨傅里叶红外光谱面扫描技术鉴别早期心肌缺血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面扫描成像技术对1例心肌梗死组织样品进行逐点扫描,观测细胞酰胺A带、CH3反对称伸缩、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及核酸和磷酸脂质PO2反收缩振动频率的光谱分布情况,绘制梗死组织的红外光谱病理图像。结果酰胺A带及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高吸收区、CH3反对称伸缩及核酸和磷酸脂质PO2反收缩振动的低吸收区与梗死区符合。结论傅里叶红外光谱及面扫描技术可鉴定心肌梗死病理改变,酰胺A带和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红外光谱图改变可特征性的判别早期心肌缺血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46.
正法医学的历史是自然科学和法学相互融合的过程。探寻法医学的起源,必须找到自然科学和法学的融合之处,这两者相结合之初,就是法医学的诞生之时。法医学起源阶段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本文主要介绍了十九世纪前的法医学起源及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47.
目的检测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只白兔,利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分析其在上述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与死亡时间相关的回归方程。结果在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0.05),胆碱复合物在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P>0.05)。回归方程为:Naa:y=0.7425x2-27.282x+299.984(R2=0.962);Cr:y=0.3234x2-12.007x+210.503(R2=0.986)。结论死后24h内兔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与死亡时间相关程度较高,可用于对一定条件下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两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30m in、1h、2h、4h、6h、8h、12h、16h、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磷酸肌酸和肌酸各代谢物之间峰下面积的比值。结果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胆碱复合物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Naa/Cr、Ch/Cr与PM I进行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0x2-0.0815x+1.4532(R2=0.971);自变量为Ch/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0.0870x+1.1876(R2=0.962)。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70~50.27m in,用Ch/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12~98.11m in。结论Naa/Cr、Ch/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49.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发生率约占颈椎骨折的10%~14%。齿状突在解剖形态及结构上的特殊性,可导致伤后寰枢椎不稳,造成高位的颈脊髓急性压迫并迅速致死[1]。枢椎的齿状突骨折的案例在国内罕有报道,主要见于高坠和交通事故,现报道1例。1案例资料某男,74岁。某年1月  相似文献   
50.
本文结合《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和《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等国内伤残评定标准,对《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中有关多项伤残向整体伤残转化以及复合计算的方法进行溯源研究.从复合计算、GEPI的复合计算和概率论加法公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伤残评定的晋级原则进行比较.为我国伤残评定体系构建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