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法律   5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1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论结果加重犯的若干争议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林亚刚 《法学评论》2004,22(6):73-81
结果加重犯是法定一罪的形态 ,我国刑法分则中有许多有关结果加重犯形态的规定 ,然而理论上有关结果加重犯的问题仍存在比较多的争议 ,因而厘清各种不同认识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罪数形态 ,同时也是正确适用我国刑法的规定、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前提。  相似文献   
32.
自首、立功若干规定的理念及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刑罚的设立,是为了使社会一般成员能够树立理性意识,或者犯罪之人重新认识其自身的社会价值,重塑其理性意识以达到对其人性的救济;自首和立功是我国惩治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立法中的体现,并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得到广泛的适用,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社会一般成员树立理性意识和犯罪之人人性的恢复有赖于刑罚传递的符合人性的价值和文化理念,以此角度而言,关于自首、立功司法解释中的某些规定,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33.
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犯罪若干问题的探讨林亚刚为坚决打击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月9日4日通过了《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第4条、第5条分别设立了聚众阻碍解救...  相似文献   
34.
该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对日本刑法在发展进程中受德意志刑法的影响 ,以及在日本战败后的特定历史时期 ,欧美文化、思想对日本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进而对刑法、刑法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该文从宏观上对日本与德国刑法有区别的原因、犯罪论、刑罚论的不同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以法学家的眼光对刑法未来的发展 ,以及亚洲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35.
论持有、使用假币罪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持有、使用假币罪,我国理论上尚有诸多的问题没有深入探讨.笔者根据现行立法的规定,对该罪的立法精神予以研究,提出持有、使用假币罪的概念,认为持有、使用假币的行为,应当是根据证据尚不能认定为盗窃、抢劫,或走私、伪造、出售、运输、购买伪造货币,或查明的上游行为不是犯罪的情况下,才为本罪的持有、使用行为,主观上的故意内容应当是意图使伪造的货币进入流通.具体研究了对要件的理解和认定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6.
随着一系列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劳教个案的出现,劳动教养制度被推至风口浪尖,直至中央研究决定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停止适用劳教制度。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各自的改革方案,彻底废除劳教,分流入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方案就是其中一种。刑罚权具有扩张与收缩的双重属性。但具体分析劳教,发现其与刑法法律属性相悖等原因而不适合大幅纳入刑罚调整。因此,应大力发展公民社会、培育法治观念,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指导,结合刑罚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建立起限制刑罚权肆意扩张的有效机制,实现法治梦。  相似文献   
37.
抢劫罪是司法实务中的常见、多发罪,理论研究是比较透彻的,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争议比较多的,有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厘定。当前有关抢劫罪的"暴力"手段行为的理解上,仍然存在重大的争议,而这样的问题,直接涉及到对抢劫罪的司法适用,以此为目的,本文就抢劫罪"暴力"理解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8.
德、日刑法犯罪过失学说介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德、日刑法理论为主 ,对其犯罪过失学说的历史以及过失责任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对其过失责任根据的旧过失理论、新过失理论 ,新·新过失理论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39.
议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学界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还存在不足之处。作者论述了对危害公共安全罪定义中“公共安全”、“足以危害”等概念的理解 ,认为所谓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危及社会生活安宁的行为。  相似文献   
40.
反复实施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支配下,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危害行为,数次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该类行为与不同的故意结合可能形成不同的犯罪形态在同一或概括的故意下,反复实施的犯罪行为形成连续犯,应该从一重罪从重处断;在实施某一犯罪的犯意倾向支配下,反复的危害行为形成集合犯,是法定的一罪,按相应的法定刑处罚;在单一犯意支配下,为完成犯罪而反复实施无独立评价意义的危害行为形成接续犯,是实质一罪,依相应的法定刑处罚;同种数罪虽具有反复危害行为的特征,但只是与上述犯罪形态具有相对照的意义,应该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