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3篇
法律   56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本文主要从日本明治民法典的编纂、编纂过程中的争论、明治民法典的渊源、明治民法典的编别体例、明治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明治民法典编纂的意义及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依据日本民法典编纂的经验教训就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2.
在现行法律与奥林匹克国际惯例之间寻求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中国法律和奥林匹克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和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差异除了采取适当的立法形式之外,在实践中更多采取的是将奥林匹克国际惯例视为一种特殊情况,根据具体情势加以变通的解决方式.这种做法为以后奥运会的筹办提供了一个模式,也为我国法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与国际接轨开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43.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4.
武树臣 《法学研究》2001,(2):122-132
德字自商代出现,其最初的含义是“以弓缚首,牵之以祭”,用来赞美征服者的胜利。德在西周时被赋予普遍道德的含义,并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春秋末期产生的儒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德治”的理论。德观念的演变正是那个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反映。  相似文献   
45.
“混合法”作为基本特征使中国法律文化标新立异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揭示“混合法”的特征,并运用“混合法”的观念或方法来研究中国法律文化,对于探索中国法律实践活动的历史规律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重新划分世界主要“法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混合法”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国的“混合法”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立法、司法的工作方式,构成了与世界其他文明民族风格迥异的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6.
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领域中诸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法的本质、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依法治国"、法的功能与价值、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论述,是邓小平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法治的建设和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尽管关于甲骨文中有无"仁"字尚无定论,但是甲骨文已经有了"仁"字的原形。从"夷俗仁"、"相人耦"的风俗习惯入手,可以发现仌、夾、乘、化、尼、弔六个字形,分别是东夷民族二人相亲、抱哺其子、抵足而眠、靠背而卧、男女之爱、追孝父母诸风俗的写照,它们共同成为酿造"仁"的文化土壤。西周有"心"符之"德"源于并超越殷商无"心"符之"德",其强调"怀保小民"、"以民为鉴",可能系受东夷"相人偶"精神的影响。西周的"德"字与战国时的"忎"(仁的古字)之间存在联系。"忎"最早源于母亲对胎儿的关心。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比学术界公认的首次见于战国时期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仁"字,要早约五百余年。"仁"经过孔子的加工上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8.
武树臣 《中外法学》1993,(5):24-29,10
<正> 循吏、酷吏是汉代中央集权官僚政体中风格迥异的两种官僚。他们各有不同的出身、经历和文化程度,并以其不同的施政方式来完成拱卫集权专制政体及其社会基础的政治使命。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儒法对立和晋国文化鲁国文化的分野中找到原型。而这种差异的消弥和统一正反映了法家文化儒家文化融和过程的一个侧面。从历史渊源来看,循吏自春秋时便已初露端倪。《史记·循吏列传》所述孙叔敖、子产、公义休、石奢、李离五人大多为春秋时人。其主要特征是"施教导民"、"以患养民"、  相似文献   
49.
<正> 沈家本(公元1840—1913年)是我国近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律家。他处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时代,出于变法图强、保国保种的目的,努力"兼采世界大同之良规,折中近世最新之学说",系统引进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原则和制度,用自己的思索和奋斗,促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中国法律文化史上结束一个旧时代又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个人认识方面的局限性,他在对待中外法律文化成果的问题上,也曾有一些过失,尽管这些过失并不能掩盖他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50.
我国是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形式的国家 ,判例一直未成为公认的法律渊源 ,但现代司法实践又迫切需要发挥判例的作用。笔者一向重视以判例的灵活性弥补成文法的不足。本文借助自然科学中的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 ,再次阐述自己的观点 ,说明在我国发展判例制度的重要性 ,并求教于学界的各位朋友。一、从灰色系统理论说起灰色系统理论是以灰色关联空间、灰色模型、灰色过程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认为颜色的深浅在控制理论中常用来形容信息的多少。黑色表示对某系统内部结构、参数等一无所知 ,只能从该系统的外部表象来进行研究。黑色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