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不枉不纵"作为一项刑事政策和执法理念隐含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任务背后.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让我们为此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它不仅是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无法真正实现的根源,还是刑讯逼供和超期羁押等诸多刑事诉讼顽症的渊薮.检讨和摈弃这一理念,将为近年来一系列刑事诉讼理论的研讨和司法改革提供良性互动的平台,实现配套的革故鼎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刑事审判中人民法院能否适用、如何适用民事(包括经济、行政)法律,关涉到单极选择与多元定位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上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斐弘 《现代法学》2003,25(4):64-73
敦煌文献《文明判集残卷》精深宏富,弥足珍贵。它以洞烛幽微的方式,使我们在解构作为裁判载体的唐代法律文书本身的结构格式、辞章、共同特点的同时,还为我们以史为经对法律文书的递变做纵向研究支撑起无法替代的历史平台。它以其格调庄严、简约有致的风格,博大的哲学理念,鲜活的法、理、情的和谐统一,让我们在识见中华法系中的法文化、法意识和法律制度之际,惊叹中西一流智慧的殊途同归:"活法"的惊人映照!它,尤使我们在云遮雾障的历史中穿越智识的长河,于悠悠心会中提供一种久远的深度与返照。  相似文献   
14.
质疑“发回重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程序法中 ,除仲裁法一裁终局外 ,刑诉、民诉、行政这三大诉讼法在二审程序中都设置了发回重审这一环节 ,司法部门也已照此运行多年。一宗普通案件因之在合法的方式下“辗转”多年还不能终审定案 ,已屡见不鲜。但没人质疑设置这一环节的合理性 ,也无人研析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法理设置这一环节 ,更没有人对其在立法上的机理进行检讨 ,对其在司法上的诸多弊端提出质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析 ,质疑发回重审。   一、检索与甄别(一 )发回重审的立法检索在第二审程序中 ,发回重审的立法规定及司法解释有 :(1)我国的《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5.
对弥足珍贵的敦煌析产遗嘱文献超越浮泛的研究,以专题探微的方式代之以文化的释解,并从民族的视角进行深层追问,不但能使我们鉴别析产遗嘱与分家的不同,而且通过其中富含的文化因子再现中古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佐证中国古代具有私法意义的遗嘱继承,一窥隐于私契文书背后的民族特质、文化结构、混融的民间信仰与基于民族普遍性的共通原理。  相似文献   
16.
寻找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点,既是刑事诉讼理论永恒的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司法实践的难题。而二者并重还是有所侧重,不仅是一个事关刑事诉讼理念并由此决定一国刑事诉讼法的模式、原则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中国,还是一个能否革除刑诉积弊、实现宪法修正案保障人权的大问题。在中国热研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际,这更是再修改的刑诉法生或死的关隘问题。我们应当放弃固守多年的并重论,倡导“侧重论”,即侧重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7.
王斐弘 《长白学刊》2005,1(5):35-38
一起轰动全国的名案将成为刑事诉讼教科书中现代版的案例经典.它不仅为程序公正这一抽象的理论添加了实主的要义,而且在实体法无法以抵达的境域,程序公正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凸显了程序本身的内在价值,并创制出新的"推定无罪"原则.而中国语境的实证分析,一方面标示程序公正的理论研究趋向成熟;另一方面,针对性很强的解构对司法实践具有钩玄提要、对症下药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请看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 一、目前中国“70%以上事关被告人生死攸关的刑事案件”无律师介入,即大多数被告人都是自辩或请亲友代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排除合理怀疑是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证明中的最高标准。我国现行的客观真实模式下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在建构上不但落后于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而且也没能建立完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明标准。借签两大法系刑事诉讼“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重构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则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执法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道防护屏障,而审判、执行环节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却消解了这种功能并产生负效应,本文分析了其成因、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根治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