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我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51条首次在行政复议中规定了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但该原则在各国饱受争议,由于行政复议具有与行政诉讼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是否在行政复议上适用?值得思考.同时,<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也与其他法律之间产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12.
备案审查是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补齐了我国对立法权乃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进行宪法监督的短板,从而为将所有的国家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真正使得我国走上良法善治的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在备案审查中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可能首先要解决三个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信访救济的补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信访并未明确规定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相关的法律之中,但信访制度一直存在,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国务院于2005年1月修订了《信访条例》,随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有关信访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然而,当前的信访实务却存在着许多误区,信访行为人、信访接待和处理机关等主体对信访制度的认识各异,进而在适用该制度时采取了多样的行为方式。这在实践中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信访频发,甚至形成信访洪峰,严重背离了《信访条例》等法规颁布的初衷。如何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信访事件,进而更好地发挥信访制度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的功能就成为法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本组笔谈的作者分别立足于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等学科领域,对信访制度尤其是其属性与功能进行了理论上的检讨,期望对我国当前的信访理论研究和实务决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宪法释义学的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研究宪法学?近年来随着法学方法论研究日益升温,上述问题越显重要。方法论运用的熟练标志着一个学科的成熟。为了彰显宪法学的学术品格,尤其要重视其研究方法。为此,本期编发了六篇青年学者的文章,希图了解他们对宪法学方法论的思考。第一篇文章提出了中国宪法学中的"明希豪森困境"命题,并作了自己的解答;第二篇则阐述了法律解释与宪法解释的同异;第三篇则梳理了法律与政治关系在宪法学中的纠缠;第四、五篇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价值与规范的关系。最后一篇则提出了宪法释义学的问题与前景。希望进一步推动宪法学方法的研究,并促进宪法学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私经济行政的兴起产生了私经济行政是否受公法拘束的问题,在德国,产生了双阶理论,将私经济行政分为两个阶段,认为,前一阶段"是否"进行私经济行政属于公法问题,受公法调整;后一阶段"如何"进行私经济行政属于私法问题,受私法调整.双阶理论提出后虽然遭受了种种批评,但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同时,对政府采购行为的性质如何认定,也产生了种种学说.我国台湾地区的主流学说认为对其适用双阶理论.我国<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合同和"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采用不同的救济途径,这也是运用双阶理论的体现.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采购合同与"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属于民事合同,后者属于公权力行政中的单纯高权行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齐玉苓案件”的分析对一些学者在讨论该案时所采取的“宪法司法化”的思路提出质疑,首先,宪法司法化指称的对象并不准确,宪法条文中可以“司法化”的仅仅局限在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其次,宪法司法化是一个生造的概念,它既包含了违宪审查的味道,还有宪法诉愿的痕迹。从“齐玉苓案件”的本身性质来看,其中所涉及的真正问题是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条款是否可以对私人间侵犯基本权利的行为提供救济,以及如何提供救济。最高人民法院在“齐玉苓案件”中所采用的直接适用宪法条文的办法是不足取的,德国学者提出的基本权利间接适用的学说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宪法上的劳动权与劳动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上的劳动权包含个体劳动权和集体劳动权两类,我国现行宪法仅规定了个体劳动权,对于集体劳动权在宪法性法律上有不完整的规定。通过对德日两国有关个体劳动权规定的比较,不同的宪法文本、宪法理论对劳动权的性质的影响巨大,从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历史和体系来看,应属于社会权属性。作为一种社会权,劳动权仍具有两种给付请求权功能。同时,对于劳动义务,应将其理解为对公民劳动权的一种内在的限制,但在宪法上作专门规定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陆地区省级地方建立的备案审查制度,在备案审查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结果,尤其审查程序的规定上,比中央的备案审查制度有所创新。但是,地方备案审查制度还存在报备率不高、审出问题的比例不高、公民提建议的比例偏低、备案范围与审查标准不清以及备案审查机构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完善地方备案审查制度,一方面要消除与中央层面的立法相冲突和违背的地方,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总结各地的成熟经验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就像大多数学者一样 ,凡论及汉字“法”,必然要引用《说文》中的那个著名解说 ,法的古体为“”,《说文·部》 :“刑也 ,平之如水 ,从水 ;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从去。”法学家梁治平先生认为 ,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法的误解由此开始 ,比如有人据以认为 ,汉字“法”在语源上兼有公平、正义之义 ,一如其他语族中“法”的古义。对此 ,梁先生引用了蔡枢衡先生的见解 ,“这里水的含义不是象征性的 ,而纯粹是功能性的。它指把罪者置于水上 ,随流漂去 ,即今之所谓驱逐”。蔡先生的解释 ,梁先生采取的是姑且不论的态度 ,但是认为他所选取的角度是对…  相似文献   
20.
比较法视野中的征用补偿--兼论我国征用补偿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韵声  王锴 《法学家》2005,80(6):143-150
宪法第20、22修正案所确立的征用补偿制度需要普通法律来具体化.我国普通法律中已经确立的征用补偿制度较溪混乱,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征用补偿制度,使之与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和精神符合,需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通过比较美、德、日在征用机制和补偿机制方面的不同制度,针对征用目的、征用侵害、征用主体、补偿的正当性、补偿原则、补偿标准提出了诸多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