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法律   37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民事诉讼法律责任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田平安  罗健豪 《现代法学》2002,24(2):91-105
为了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维护民事诉讼法律秩序 ,对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行为 ,除道德谴责和纪律处分外 ,在法律责任方面 ,也应该有一个以程序法律责任为主体、实体法律责任为保障的综合性法律责任体系予以制裁、调整。  相似文献   
12.
<正> 当前,一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正在全国蓬勃展开。这场斗争关系到我们党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关系到全面改革和开放的成败。我们法学教育战线上的每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知识分子和一切革命的同志,应当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站在这场斗争的前列。在法学教育的各个岗位、各个领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第八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会议承担了修改《民事诉讼法》的重任,因此,参会代表积极踊跃。通过两天紧张和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就《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必要性、修改的形式、《民事诉讼法》的框架以及具体的诉讼程序等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4.
田平安  王阁 《现代法学》2012,34(4):39-51
清代民事调解有一种半官半民的特殊形式,即官批民调。其表现类型多样,具有固定流程,是清代社会治理结构、司法体制特点等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黄宗智先生将清代这种半官半民的中间地带称之为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现行委托调解也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与官批民调同属"第三领域"的民事调解,但二者在产生动因及内容构造上存在明显差异。不过,就适用范围界定和调解人甄选而言,官批民调能为委托调解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冲突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和谐程度的表征,民事冲突是社会冲突之中的常见形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事冲突。分析民事冲突产生的原因背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重视民事冲突,采取各种解决民事冲突的有效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和系统的纠纷解决机制运作,使我们的社会化解、控制社会冲突的能力超强,则社会的和谐程度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6.
读了陶秉权同志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制度》(载《法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陶文》)一文后,很受启发。关于什么是反诉,尤其是关于反诉与本诉的联系"既可能是客观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上的联系,也可能是主观权益上的联系"的看法,我们认为作者的意见是可取的,但对于"案件进入第二审以后,可以允许提起反诉;对反诉也可以允许再提起反诉"的观点却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回顾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不但需要我们制定新法以适应瞬息变化的社会生活,还应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回溯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历史进程,相互弥合才是二者的正确关系。只有二者互相扶持,同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凝聚力和国民对她的忠诚,取决于国家保证个人福祉的能力,热爱国家是由于她得到好处的结果”(英国:埃里.凯杜里语)。而国家保证个人福祉最重要的手段是实现法律的价值,保护人们的权利和自由,满足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期望。执行是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是保障审判确认的权利义务得以最终实现的主要途径,如果法院的生效判决长期得不到有效执行,那么,人们可能就会对法律效力失去信心,更谈不上在整个社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因此,研究我国执行程序方面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基于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教研室的田平安教授、廖中洪教授、季卫东教授、徐昕教授等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现行民事执行程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从法学理论或司法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期望从国内外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启示,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不过,这一特别策划的目的更在于,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或制定单独的民事强制执行法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排斥建立取得时效制度的意见,只规定了诉讼时效。但是,这并未终止学术界对取得时效的研究和探索。《民法通则》颁布以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单有诉讼时效,不能解决请求权消灭后纷争财产的归属问题。没有取得时效,使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留下空白。这种状况,无论对经济关系的稳定,还是对法律本身的和谐一致,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时效理论的研究与宣传,争取尽快建立我国的取得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学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法学教育既享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法学教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