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9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国家基于对行政诉讼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行政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行政诉讼目的论是行政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的前提性理论,不仅为整个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研究指明方向,而且为具体制度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界对其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行政诉讼目的具有多维性:程序正义、利益平衡、促进合作、道德成本最低化等。上述目的最终归结于行政诉讼的终极目的--基本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22.
人大质询权是我国人大监督权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力,其行使具有明确的宪法和法律依据。我国现行质询权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念支撑和制度认同,我国的质询立法不尽完善,质询权的行使并不尽如人意。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在界定质询权概念的基础上,解析该权力运行中的法制瑕疵之成因,进而着重于从实体规制和程序规制两个角度寻求改进和完善质询权的法律规制的路径和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新闻自由关系是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和政府构成的新闻传播关系的总和。新闻自由关系叙明了新闻传播者与政府的支持与对抗关系,以及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关联与冲突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新闻自由的事实基础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4.
<正> 两百年前,宪法在欧美大陆的政治土壤里萌生了。百余年后,出生于奥地利国的规范法不派的代表之一汉斯·凯尔逊和法国的思想家想靄  相似文献   
25.
<正>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1993年年会于1993年12月13日至1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7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宪法学研究会总干事王叔文同志和海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青林同志等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5篇,与会代表围绕宪法与改革开放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6.
行政审判方式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行政审判方式是为实现行政审判目的而设置的诉、辩、审三方相互制约或制衡的一种动态的职能化的机制。其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强职权主义、重审查主义和浓象征主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7.
管窥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歧视泛滥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危害也是有目共睹,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当前侵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现状及危害的基础上,探究我国法律在对大学生平等就业权保护方面的不足,进而对其进行相关法律规制的完善,消除就业歧视,给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以切实保护,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窘境,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8.
论行政权限争议的宪法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权限争议是行政机关之间法定权力的争议,该争议的合理、有效解决直接关涉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与公共利益的增长。在“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制度框架下,通过诉讼的动态范式。以宪法的至上权威调适该领域的权力纷争乃宪政、法治的应然内涵。  相似文献   
29.
胡肖华 《法律科学》2007,25(2):72-77
宪法诉讼的目的是一国立宪主体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所期待达到的效果.目的论是宪法诉讼法学中基础性与前提性的范畴,对其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更富实践意义.宪法诉讼目的具有多维性:民主瑕疵之补救、程序正义之实现、基本人权之保障、失范权力之矫正、政治和谐之建构.上述目的最终归结于宪法诉讼的终极目的--宪治国家之建构.  相似文献   
30.
论预防性行政诉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事后救济为主的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机制,对那些不可能或难以弥补的被损害权利的保护显得苍白无力,因而在我国建立预防性行政诉讼机制已势在必行。预防性行政诉讼作为填补传统行政诉讼法律漏洞的一种机制应具有预防性、直诉性、执行停止性三大特点,但同时,其也是对行政法上“穷尽行政救济”等原则的突破,所以在借鉴国外立法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务中的具体情况,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应有明确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