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56篇
中国共产党   93篇
中国政治   79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姜冰  邓志民 《今日中国论坛》2007,(11):122-122,119
安德镇被誉为“川西工贸重镇”,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其得名源于下场石碑上镌刻的“安平德正”四字,意为一方土地平安,人民品德纯正。自古以来它就是川西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享有“早码头”之美誉。  相似文献   
322.
苟格林 《求实》2006,(Z4):213-21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提出的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把"高度文明、高度民主"作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概括,并一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搞好现代化建设的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一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和基本论断、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等进行了学理性的研究;第二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从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进行了研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划分为主题与精髓、基本问题、理论基石、建设理论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324.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之所以能深刻地改变世界是因为:它创立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方向和道路;其理论品质使其能够超越历史和地域局限,成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是因为:它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把握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能够准确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能够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指引中国成功实现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转变是因为: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形成了自己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更重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把解决国际问题放在了突出地位,使中国为人类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25.
326.
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因每个人的战争体验、知识结构、职业性质、生活阅历等不同而差异较大,确实也存在保守派、右翼分子与进步派在战争责任认识上的二元对立现象,但简单的二元对立难以说清战后日本人战争责任认识的复杂性。重溯战后日本社会的变迁、国际环境影响和亚洲邻国人民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可见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刺激,虽然改变着部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但未能从根本上撼动日本人战争责任认识的总体框架。这是日本社会难以形成历史“共有”的重要原因,也是东亚历史和解任重道远的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