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去耳“十一”期间,河南大学三农研究会的大学生们深入农村,走近农民,做了一些实地调查。下面这篇文章是他们的调查报告之一,从中可以看到当前基层状况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军队政治工作理论是军队政治工作实践的凝练升华与科学总结,其构成主要应有指导理论、历史理论、学科理论、相关理论四个方面。怎样认识和分析军队政治工作的本质等5个问题,是军队政治工作理论需要研究的前沿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头脑问题,按照主题与主线加强改进军队政治工作问题,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问题应是当前军队政治工作实践的主要前沿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民公社时期,旧的制度消失了,但维系旧制度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却仍然影响着农民的日常行为逻辑,地方传统依然强而有力,瞒产私分等农民"反行为"屡禁不止。为了遏制公社体制的离心力,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在规划性社会变迁中摧毁原有制度的合法性,持续不断地改造传统小农思想,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革命小农"。"革命小农"是考察人民公社时期新旧制度博弈机制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行政消解自治":理解税改前后乡村治理性危机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消解自治"是国家汲取型体制下"乡政"与"村治"之间带有必然性的一种关联方式,它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在税费征缴年代呈现出工作上的共谋性利益共同体和日常生活交往上的情感共同体相互映照的关系,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乡村治理危机日益彰显的重要原因.税费征缴时代"行政消解自治"的滞后效应是造成...  相似文献   
15.
取消农业税费以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开始从汲取/控制型向反哺/服务型转变,乡镇政权也开始迈向"服务型政府","脱嵌化治理"的逻辑开始显现:乡镇干部的"去乡土化"进程加快;村级组织呈现维持型、富人治村型等不同的表现类型;以乡镇政权为主体的基层治理实践出现了"有(形式)治理,无(农民)参与"的局面。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普通农民脱离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轨道,失去参与村庄治理的机会,客观上加重转型期乡村社会的治理困境。为此,乡镇政权的体制变革,应该重塑日常行政的政治性,强化服务能力,重构与农民的连接机制,为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持续改善提供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坚强领导下,军队各项建设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把一切工作进步建立在思想进步基础之上,下大力加强和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全军官兵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而且为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联合作战政治工作,一要确立紧贴"联合"、紧盯"敌情"、着眼"实用"、构建"特色"的研究思路,二要把握深入研究的特点,即研究的前瞻性,研究的理论性,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多面性。三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转换,即通过交流转换为思想认识成果,通过传媒转换为决策咨询成果,通过课堂转换为教学实验成果,通过"演练"转换为实践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以中央发布的20个"一号文件"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一号文件"有关乡村治理政策的演变轨迹与关注重点,主要包括村民自治制度完善与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乡村治理多元化推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未来的乡村治理政策,应着力于进一步完善与乡村社会治理相关法律、加大财政支持、加强民主监督机制、继续创新多元化社会治理机制、挖掘乡村社会内部治理资源、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青年人才加入乡村社会治理等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9.
赵晓峰  钟琴 《青年研究》2012,(1):83-93,96
权利二重性是理解30年来农民自杀率变迁逻辑及其区域差异现象的重要理论视角。其中,权利启蒙论认为,分田到户以来,市场改变了资源的代际分配结构,农民的权利意识不断被启蒙,农民的行为逻辑逐渐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从而引发了农民家庭权力结构和家庭伦理秩序的适应性调整,使农民自杀现象在社会转型期得以凸显。权利规约论认为,农民的权利表达一旦失去有效的规约机制,就有可能在农村社会形成不利于老年人的自杀秩序;而如果能够得到村庄内部结构性力量的有效规约,农民代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就会在新的水平上达成均势状态,农民的自杀率随之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在中国农村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就当前戏曲传播面临的严峻形势来看,“戏曲消亡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顺应再造农民福利导向的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可以通过实施文化反哺战略、剧团差异化发展战略,以及政府购买战略来推动传统戏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