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96篇
政治理论   83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71.
不创新 毋宁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新年、新世纪、新千年已经光临人间。新世纪每向前迈出一步都需要创新,21世纪的每时每刻都需要创新。21世纪的经济需要创新,21世纪的文化需要创新,21世纪的政治需要创新,21世纪的社会需要创新。21世纪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21世纪的社会依然要稳定、发展、改革。稳定...  相似文献   
72.
一百年来,在妇女运动光辉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的妇女理论蒸蒸日上。 20世纪上半世纪妇女理论开始冲被封建牢笼 早在芝加哥1909年妇女罢工之前的1904年4月,中国的《妇女界》便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说》,《神州女报》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论》,严厉谴责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三从四德”。  相似文献   
73.
软实力是引领,是支撑,是前提,有时候比硬实力更重要。哪些是同经济发展有关的软实力呢?第一位的是目的。目的决定方式。方式是由目的派生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把  相似文献   
74.
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我是沈浩的同乡,都是安徽萧县人,彼此隔一座小山,他住山之北。我住山之南。去年夏天,我们还见过一次面。他同我讲起,当初刚上任没几天.个别人抱着“岗人治岗”的心理.想把他赶走。可后来,在他任职届满该离开时,小岗人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按下“红手印”,恳求省里把沈浩留下,沈浩去世后,还要把他安葬在小岗。  相似文献   
75.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想起在共和国成立之初,一条十分流行的口号,叫做"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口号不仅刷在大墙上,而且还印在各类笔记簿的扉页上.这一口号源于1949年中共发布的<五一口号>.<五一口号>的第八条写道:"解放区的职工和经济工作者,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运政策和工业政策!"这一命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对医治战争创伤,稳定市场,恢复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邓伟志 《求贤》2010,(3):29-29
最近报刊上,就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率”的“率”字.展开了争论。我这里说点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77.
近年来,在上海的高校中出现了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那就是:理工科高校纷纷办起了人文学院。同济大学率先办起了文法学院,辖六个系两个所;接着,华东理工大学办起了文法学院,辖两个系四个所;现在交通大学也正在精心筹建人文学院;还有些理、工、医、农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振兴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文理本是同根生,后来分了家,并且越分越细,如今已经分化出了  相似文献   
78.
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开始,邓小平多次提出政治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他一直认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他一直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搞政治改革不能适应形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60页);他把政治体制改革视为改革深化的“标志”;他还一再叮嘱,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太迟”。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中国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我想,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80.
中国社团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社团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多,资源的聚集和动员也将趋向多元化,并产生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精英。社团充分发展之日,才是中国人从“单位人”和“家庭人”变为“社会人”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