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当代解读与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而不属于“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应包括四项:科学原则、人本原则、实践原则、创新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将这四项原则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从而揭示了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实现人民愿望的特色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意义重大的创新成就。  相似文献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中国共产党77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日益结合,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史。自从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①的号召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23.
论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比较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文本的原意和基本精神,比较正确地反映了这一哲学在一个半世纪以来所受到的实践检验的结果,比较全面地吸收了2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规定性的讨论中产生的各种合理...  相似文献   
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及当代任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共产党78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日益结合,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自从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的号召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相似文献   
25.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的变革需要哲学提供新的指南,而哲学也需要不断吸纳新的时代精神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新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就要求哲学作出新的阐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为此,我们特约请了我校几位知名的哲学教授,从不同的哲学视角,如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人类共同价值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谈了他们的看法。现将他们的观点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6.
“以人为本”之“人”的实践论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需要区别“以人为本”原则的政治释义与学术解读,借以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人学观。对这种人学观的“人,”应当作实践论的诠释,从而弄清人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同性与个人性、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由此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历史观和人学价值观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是其对象,因而实践范畴就具有总体性,它实现着自然与社会、人与对象世界、事实与价值、科学范导与人文关怀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的总体性是渗透着唯物主义的。一般唯物主义没有达到哲学的总体性,实践的人本的唯物主义才是总体性哲学。  相似文献   
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呈现出一元主导下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既有广泛的现实原因,也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条件。对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及其工作者需要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肩负起历史性的使命。  相似文献   
29.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性、思想性和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文献。《决议》在理论方面给我们以深邃的启示。追溯《决议》的理论基础,探索它的各项结论的理论意义,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决议》并推进我们的理论建设。一、从什么实际出发现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命题,但是许多人在实践中仍然不能时常坚持,于是便叹道:知易行难!其实,知亦非易。这一平凡命题包含了不少人们通常不予审察  相似文献   
30.
中国的经济学争论,主要发生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之间。在哲学的视野中,这场争论的基础在于历史观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规律,根源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时代要求我们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写出具有历史分析和矛盾分析的科学经济学;以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特殊规律的理论为根据,写出反映中国社会中介过渡性的发展经济学;以"现实的人"论为指导,写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经济学。三者合一,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合理内涵,将产生反映当代世界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