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 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法制这个概念正象今天的法治概念一样引起法学界的广泛关注。那时,前辈学者们在法制的概念下讨论了在今天看来属于法治的问题。比如,今天有人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法治,封建专制国家没有法治,那时则表述为“法制”是近代的产物。张国华先生参加了这场讨论。在讨论中张先生以一个法律史学者特有的求实精神,对中外历史上法律事物发展的客观情形做了认真的考查,提出了虽不够新派但却合乎实际的观点。他认为,维护法制不仅只是资产阶级的需要,也是“包括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不可能没有的要求”。张先生的论述告诉我们两条基本的道理,即(1)法律本质上要求约束其调整范围内的一切人、一切活动;(2)法制(今天称为法治)是一切国家的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建红 《河北法学》2012,30(7):37-47
不同的生活方式孕育了不同的法律文化,不同的法律文化包含着不同的“法体”和“法统”.在形、质各异的法律文化中,其核心价值却既纵贯古今,又中外通行,这就是已然成为人类共识的人本精神.中西方法文化中人本精神的特质虽有差异,却也不乏二者融通的基础.认真对待西方法文化中的人权和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民本,是构建和涵养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法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十师一八三团各单位结合实际通过点答台和黑板报、上维权知识课等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维权宣传月”活动。多年来,该团工会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结合团场实际积极探索落实职工权益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完  相似文献   
14.
前一段时间,一位叫宋湘波的流浪汉在网络上火了.他之所以能火起来,是因为他与一般人对流浪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形象认知不同.他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光着脚席地而坐,低头刷着手机,身边放着一个旅行箱和一个双肩包,如果不是他自称是在流浪,人们不大可能将他和流浪汉联系在一起.通过与视频拍摄者的对话可知,宋湘波大学毕业,曾在新...  相似文献   
15.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国人最喜欢用的祝福语之一.只不过现实中,谁都难以保证,年年岁岁都是风调雨顺,水旱灾荒时不时还是会发生.我们的民族也积累了大量的治水经验,甚至还培养出不少大禹这样的善治水的传奇人物,可以说,治水是不可泯灭的民族记忆.其实,作为民族生存的法律规则,也与水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正《论语》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在传统伦理的次序当中,悌是仅次于孝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的成仁之本。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李毓秀的秀才编写了一本启蒙书,名叫《训蒙文》,后经清代贾存仁修订改编为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和顺农信社在省联社和晋中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在人行和银监部门的有效监管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三个转变八个围绕为指导,以九字方针为抓手,坚决执行三个确保、五个不动摇,坚持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业务经营为主线,以案件防控为保障,依照存款立社、支农兴社、管理助跑、效益引航的工作思路,全县农信社扬帆激流,追求卓越,奋力跃升,是和顺农信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沙吾列和来自富蕴县的26名大中专毕业生一起,积极响应自治区鼓励地方大中专毕业生到兵团工作的号召,来到了十师一八三团,成为了一名兵团职工。2004年,沙吾列通过参加连队领导岗位竞聘,成为一八三团基层连队的少数民族干部,从副连长到副指导员到副书记,一干就是8年。初任连官,沙吾列被分配到距福海县汗得捺特乡德孜别克村毗邻的十连工作,这一年,恰逢连队建设养殖小区。由于当时  相似文献   
19.
马建红 《政法论丛》2015,(2):94-102
从清末开始的变法改制,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法与民间规范浑然一体的时代。在清末民初西方化语境中日渐勃兴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由于法律对民众生活全方位的规制、"调查"方式本身的局限及立法者对习惯吸纳过程中的改造等原因,造成了民间规范的式微,最终形成了"国(国家法)进民(民间规范)退"的大格局。在法典化成为主流的今天,立法者必须注意调适国家法与民间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法律的生命力或持久性,在于能有选择地吸收拥有广泛民情基础且合乎时代需要的风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