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72篇
工人农民   72篇
世界政治   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5篇
法律   448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168篇
政治理论   164篇
综合类   4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162.
Drawing on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his study considers how best to measureunemployme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unemployment–property crimerelationship. Specifically, we use ARIMA techniques to examine the relativeefficacy of using the conventional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unemployment rate and two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the demand for labor aspredictors of monthly counts of U.S. property offenses for the years 1982through 1996. The bivariate time series analyses indicate that while theBLS unemployment rate exhibits null effects,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unemployed for 15 weeks or more and the capacity utilization rate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level of property crime. The implications of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3.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来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实现从政治模式向法治模式的转变。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传统运作模式及其不足,并从法治的视角提出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4.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传统观点认为,地方经济或财政实力决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公民参与、社会组织、信息沟通、电子政务技术等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更具影响力。在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综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5.
整体型治理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整体型治理是继新公共管理运动后在全球兴起的一场治理革命,它是在当前公共治理碎片化和风险社会来临的背景下为解决棘手难题而进行的公共治理结构的重建。整体性治理是从新涂尔干主义途径来寻求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并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治理效率。当然,在寻求公共治理工具理性的同时,整体性治理通过恢复公民身份和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来获得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66.
北京市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启动以来,房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政府主导--专业管理--属地负责--社区(村庄)发动--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模式,在全市率先提出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先行成功后得到全面推广.为了进一步提高垃圾减量,垃圾无害化工作水平,探索更加有效、科学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房山区把厨余垃圾的生化处理作为突破口,投资350万元,引进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机,在分类试点地区附近投资建设了良乡餐厨垃圾处理站.  相似文献   
167.
2009年俄罗斯经济未能摆脱危机困境,梅普组合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确立了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改造的新目标;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力求把危机对民众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经济危机未改变俄追求强国的梦想,俄借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调整之机,重新审视国际环境,强调外交主动性、务实性以及外交为经济服务,谋求在新格局中取得世界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68.
本文以地区而不是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国际体系作为理解和解释国际政治与国家行为的概念基础,构建起一个地区与国家相互塑造的分析框架。透过这个框架,可以解释:地区对国家的地位与权力、认同与观念、政策与行为的塑造;与此同时,国家的相对权力及其变化、观念和政策及其转变还对地区体系和制度秩序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地区与融入其中的国家处于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那里吸取不同的元素,并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进行重塑和改造。地区与国家之间存在基于过程选择的互动关系,它为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以及与亚太周边地区变化中的新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9.
东亚-北美经济失衡与再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别结构和产品结构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北美经济失衡的变化,认为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其对外产业转移的结果,东亚地区贸易顺差与日俱增是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其中,东亚内部再次产业转移导致中国顺差迅速膨胀。为了实现东亚—北美经济再平衡,美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扩大出口,控制过度的信贷消费,并对美元采取更加负责的政策;东亚地区需要努力实现由外需驱动型向内需驱动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调整与升级,并把产业链向其他地区延伸。  相似文献   
170.
Can formally employing service-users in co-production roles redress the problematic power imbalances inhibiting co-produc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service-users formally employed in co-production role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 illustrate how actors use their voice, experience, and identity to respond to different power imbalances. Firs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verting professionalism” structural limitations resulted in neutralized co-production. Seco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mbedding expertise” formally employed service-users challenged collective expectations of their role and meditated power imbalances, resulting in enhanced co-production. Finall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erpetuating rejection” a new exacerbated power imbalance emerged when their employment became a negative resource, resulting in tokenistic co-production. We extend understandings of how formally employing service-users has potential to redress power imbalances. However, we caution against policy taking this for granted and argue that mor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power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