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86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58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536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3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0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无论是在纳税人个人隐私信息的收集与保管、使用与公开,还是在个人隐私信息侵权救济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纳税人隐私权被侵犯问题。为此,本文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对纳税人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保管应该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并适时更新保持信息准确;纳税人个人信息使用与公开要合理合规且合法;完善保护纳税人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制度,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条例》等。  相似文献   
152.
社会正义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然而,中国当代的正义存在一些缺损问题,即正义取向出现了偏差,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算术正义与比例正义、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等正义形式出现了缺损。本文提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改善正义缺损问题的现状,因为制度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3.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来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实现从政治模式向法治模式的转变。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传统运作模式及其不足,并从法治的视角提出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4.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传统观点认为,地方经济或财政实力决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公民参与、社会组织、信息沟通、电子政务技术等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更具影响力。在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综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5.
整体型治理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整体型治理是继新公共管理运动后在全球兴起的一场治理革命,它是在当前公共治理碎片化和风险社会来临的背景下为解决棘手难题而进行的公共治理结构的重建。整体性治理是从新涂尔干主义途径来寻求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并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治理效率。当然,在寻求公共治理工具理性的同时,整体性治理通过恢复公民身份和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来获得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56.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rt Liability Law, which was adopted at the Twelfth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Elev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December 26, 2009, became effective for implementation on July 1, 2010. Back in 2002, a draft of the law underwent initial examination by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相似文献   
157.
2007年6月,美韩双方签署了《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美韩之间为什么要签署该协定?该协定对两国国内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该协定为何至今没能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美国贸易政策理论,从体系、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及其实施,在体系层面上将会为双方带来经济、政治和战略上的多重收益,而在社会层面上却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尽管由于国内经济困难和利益集团的掣制使得协定的通过还面临不小的阻力,但基于协定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和两国政府对此认识的高度一致,协定获得通过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8.
本文以地区而不是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国际体系作为理解和解释国际政治与国家行为的概念基础,构建起一个地区与国家相互塑造的分析框架。透过这个框架,可以解释:地区对国家的地位与权力、认同与观念、政策与行为的塑造;与此同时,国家的相对权力及其变化、观念和政策及其转变还对地区体系和制度秩序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地区与融入其中的国家处于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那里吸取不同的元素,并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进行重塑和改造。地区与国家之间存在基于过程选择的互动关系,它为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以及与亚太周边地区变化中的新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9.
东亚-北美经济失衡与再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别结构和产品结构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北美经济失衡的变化,认为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其对外产业转移的结果,东亚地区贸易顺差与日俱增是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其中,东亚内部再次产业转移导致中国顺差迅速膨胀。为了实现东亚—北美经济再平衡,美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扩大出口,控制过度的信贷消费,并对美元采取更加负责的政策;东亚地区需要努力实现由外需驱动型向内需驱动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调整与升级,并把产业链向其他地区延伸。  相似文献   
160.
随着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流动型务工人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及时吸收他们加入工会组织,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充分凋动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吸收流动型务工人员入会要从转变观念、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做起,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