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6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7篇
工人农民   79篇
世界政治   15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3篇
法律   824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171篇
政治理论   395篇
综合类   32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882.
Routine activities and lifestyle-exposure theories were shaped and substantially tested in Western societies; this study extended their application to a non-Western context in Taiwan. Using the most recent but underutilized 2005 Taiwan Areas Criminal Victimization Survey, responses from a random sample of 18,046 participants were analyzed for robbery, assault, and personal larceny victimization.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riminal victimization in Taiwan resembled those in Western nations, but anomalies also appeared. Females faced a higher risk of being robbed than males; married and affluent person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victims of personal larceny than not married or less affluent persons; and those who stayed home at night were more likely to be assaulted than those who went out at night.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xplaining victimization patterns involve more than victims' attributes or lifestyl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well.  相似文献   
883.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re is occur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thing of a shift from identity to queer politics, which is paralleled by changes in the social patterns of normative heterosexuality. I consider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thinking about sexual citizenship. In particular, I comment on the ambivalent relationship of a queer politics to a politics of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884.
885.
吴瑛  郭可  陈沛芹  吴秀娟 《国际展望》2016,(4):1-23,152
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外交的重要目标。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缩影,能否被全球媒体建构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形象?本文通过对28个语种100多个国家38万条新闻的统计分析,解读了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上海的国际形象。研究发现,全球媒体涉沪报道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历史最高点;报道议程围绕"四个中心"展开,但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受经济下行和股市震荡影响;报道态度以混合情感为主,正负面倾向随时间和议题有所差异;全球媒体报道上海的消息源仍以西方媒体为主。在分析外媒报道的基础上,本文为加强上海城市外交,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86.
887.
888.
889.
牛可 《美国研究》2007,21(1):34-56
自由国际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性格",它内在地要求生成美国主导的全球变迁的方案,特别是一个以援助和发展政策为核心的系统的第三世界政策,这是现代化理论运动在美国兴起的基本动力和历史条件。自由国际主义在冷战初期曾受到现实主义的有效抑制,一度延缓和削弱了美国对第三世界的重视及其对援助和发展政策的建构,现代化理论的政策效应即在于改变这种局面。现代化理论秉持自由国际主义并认同民主党自由主义,反映了美国自由主义演进的阶段性历史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肯尼迪、约翰逊两届政府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相似文献   
8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