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103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工会职能的类别与履行程度是衡量工会效能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企业工会2311名会员的问卷调查,揭示工会职能的六堆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量表。在此基础上。以满意度作为参照因素,从“预期履行程度”、“现实履行程度”、“实现率”三个层面对工会六维职能运一对比。发现两个较为显著的规律:①职能的履行程度和实现率,与工会满意度呈正相关;②6种不同职能的差异,在预期和现实履行程度上具有“同步”变化性。  相似文献   
72.
迷概念的出现及迷文化的形成并非始自青少年群体,其发展也并非单独仰仗于青少年群体,但由于青少年时期特定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质,使得青少年构成了迷群的主体;而融合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娱乐消费的深化,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迷群的大规模出现及迷文化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社会争议.本文关注融合媒介环境下的青少年迷群及迷文化现象,从四个方面分析青少年迷群行为特征,并着重考察娱乐消费与青少年迷文化的建设性关系及迷文化的负面性所在.  相似文献   
73.
乐华 《公安学刊》2011,(1):80-83
萧山分局通过实行警务督察派驻制,科学设置,设立三个督察派驻点;配强力量,建立三支督察队伍;明确标准,制定三项工作规范;加大监督,强化四项督察职能,提升了督察认可度、督察工作效能、贯彻力执行力、规范执法意识和公安队伍形象。进一步深化警务督察派驻制,督察着力点上要更加突出执法活动监督,督察功能上要更加注重事前、事中预警监督,督察结果运用上要更加体现建设性,督察力量建设上要更加注重整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74.
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职业化趋势增强,系列案件正以较快的趋势增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公安机关根据系列案件的特点,运用表格研判法、综合分析法、地图标注法等方法对系列案件进行情报分析研判,可以有效提高侦查活动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侦查活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75.
76.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是否应当赋予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针对我国律师刑事辩护前景堪忧的状况,我国律师界和法学理论界早已提出这一问题,且大多持肯定意见.赋予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其有明确的法理依据和现实依据,我国是否应当赋予律师刑事责任豁免权已经成为立法与司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78.
79.
五四运动如惊雷震撼九州,甬江沿岸掀起爱国怒潮。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通电声援,筹建爱国群体组织,游行示威,用各种形式上街宣传。同事,抵制日货,提倡购用国货。“六三”以后,宁波工人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斗争形式由学生罢课发展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工学商的联合行动把这场爱国斗争推向了高潮。五四运动对宁波发生影响,促进了宁波新文化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普及,也为中共宁波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在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
Though many individuals are aware of the need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fewer are willing to pay for climate action or think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a priority for government spending. One compelling reason is that they prioritize using scarce resources to address immediate material concerns. This is particularly likely for individuals facing absolute material scarcity or for those who think they are relatively economically worse off, especially in context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transformation and volatility in the levels and quality of social welfare provision. To test these expectations, we analyze survey data from formerly Communist economies, which today find themselves with vastly different fortunes.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absolute and relative material scarcity affect opinions regarding government spending on,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ay more for, environmental action. However, willingness to pay more for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s, inclusive of anti-poverty initiatives, has an impact on willingness to pay more for climate action, but in counter-intuitive ways. Overall, the results appear to suggest that explicitly addressing and relating individual living standards and inequality with environmental concerns may expand support for climate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