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51篇
工人农民   90篇
世界政治   98篇
外交国际关系   92篇
法律   1515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949篇
政治理论   91篇
综合类   43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548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4篇
  1955年   2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Considered here are three edited collections about Latin America that address a wide variety of key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rising from landholding. The latter include not just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thropology, political economy) but also questions of identity (gender, indigenous) and sustainability (the environment). Two seemingly antithe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mpact of neoliberal project on indigenous populations are in evidence: as economically disempowering, but as politically empowering. A possible synthesis of these contrasting positions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02.
This review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books on post-communist agrarian reforms. At the heart of the discussion are questions over the efficacy of market reform and rural responses to reform policie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nception of reform that stemmed from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was often too narrow and did not always lead to expected results, and indeed, sometimes led to unwanted, unintended results. Nonetheless, the three books are highly suggestive of rural adaptation in most post-communist nations. The nature and degree of adaptation to a new economic environment across several post-communist nations represent a critical mass of rural responses. Instead of seeing rural responses as resistant to change, or victims of change, a more nuanced view of reform appreciates the transformation in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engendered by market reform.  相似文献   
103.
文章紧扣 2 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论述了 2 0世纪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 ,取得巨大成就的世纪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 ,美国的崛起 ,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尤为突出。它拥有着世界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同时 ,作者也展示了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情况。但在短时期内 ,几乎没有取代美国的可能 ,并预言 :在人类社会进入 2 1世纪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仍将继续保持一超级多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4.
唐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顺祥  邵兰 《思想战线》2000,26(1):113-116
唐宋处于中国封建文明史的转型时期,包括封建经济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繁荣兴旺的商品经济相适应,唐宋政府的商业政策亦随之进行了调整.概而言之,主要是由专卖榷利制度向注重征商转变,商税逐渐制度化、规范化,扶商政策出现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05.
伍庆玲 《思想战线》2000,26(1):122-126
20世纪早期,埃及伊斯兰改革主义和民族主义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兴起,伊斯兰传统文化制约着女权主义的内涵,第一代女权主义者的才智和奋斗精神,推动着埃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6.
从时间观的差异探讨中国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希谦 《思想战线》2000,26(1):66-70
在中外思想史上,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思维方式往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先秦思想家阐释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黑格尔所阐释的西方古典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主要特征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区别,这导致中西方古代思想史上对时间范畴及事物变化过程理解的差异,致使中西方古代科学家们采撷的智慧之果亦有所不同.如果摈弃思想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发掘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并增进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7.
袁崇坚 《思想战线》2000,26(1):33-37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短,在监管信息的采集、监管法规的建设、监管人才的培养和业务知识的更新等方面都亟待加强和完善.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是构筑立体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而目前要抓好银行监管观念创新,健全金融监管机制,设置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国际金融业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8.
非法出入境的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声誉和国际形象,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危害。目前对非法出入境的治理认识不足,基础工作薄弱,预防打击不力,各有关部门权责不明,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机制,加强内外合作,有效治理和打击非法出入境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09.
1967年 8月6~8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四国外长及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曼谷举行首次部长级(外交部长)会议,8日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宣告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NA),取代1961年成立的东南亚联盟.东盟宣称对所有东南亚国家开放.  相似文献   
110.
2007年欧盟《非合同之债法律适用条例》(罗马Ⅱ)是侵权冲突法立法的典范。罗马Ⅱ洋溢着平衡与理性的精神,但关键处亦偏袒欧盟国家的利益需要。中国侵权冲突法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对比罗马Ⅱ与中国侵权冲突法的一般规则,指陈各自的利弊得失,揭示各自所需服务的特殊法律政策,探索侵权行为地法、共同住所地法、最密切联系原则和意思自治这四大系属公式在侵权冲突法的一般规则中的最佳结合方式,有助于我国在当下的国际私法立法中构建科学合理的侵权冲突法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